社学
元代村社建立之学校名。世祖至元七年(1270),依农村立社法令,每社设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隙时令子弟入学受教。先读《孝经》、《小学》,次习《大学》、《论语》、《孟子》等1经史。社学可自愿立长学者。凡学问有成者,申报查验。二十五年,据大司农司统计,全国立学校达24400余所。
元代村社建立之学校名。世祖至元七年(1270),依农村立社法令,每社设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隙时令子弟入学受教。先读《孝经》、《小学》,次习《大学》、《论语》、《孟子》等1经史。社学可自愿立长学者。凡学问有成者,申报查验。二十五年,据大司农司统计,全国立学校达24400余所。
【生卒】:?—310【介绍】: 西晋陈留圉人,字应元。袭父爵,除山阴令。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惠帝元康九年,孟观擒氐帅齐万年。统作《徙戎论》。帝不能用。累迁太子洗马。贾后废太子通,徙之于许昌。统冒禁送别,收付下狱。寻免。后为博士、尚书郎,官至散骑常侍。为齐王司马
集镇名。(1)在山东省垦利县城东偏南、博新公路东侧、双河干渠右侧。永安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520。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有贫苦移民从广饶县北部辛店、西营一带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一片桃园故名“桃树园子”。1934年因山东省国民政府组织从鲁西迁民编组的第八大组驻此,故得
亦称普法宗。中国佛教流派之一。隋信行所创。依据佛经,将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与之相适应,又将佛教教义划为一乘、三乘与普法三阶,将众生之“根机”分为“纯正无邪”、“邪、正不正”与“纯邪无正”三阶,故名。认为释迦牟尼死后之第一个一千年
【生卒】:?—1154金会宁府女真人,徙懿州。为护卫十人长。海陵杀熙宗时为内应。海陵立,以为右副点检,官至太原尹。后为海陵所杀。
官名。(1)亦名候职。北魏置,负责监察百官。《魏书刑罚志》:“(文成帝)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诸曹外部州镇,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寺间,以求百官疵失。”多时员至千数。太和初,减至四百人,择谨慎正直者任之,司察违法举动,以防喧闹械斗于街道,权力大减。(2)即候者。占候之官。
西汉置,属琅邪郡。当在今山东东部。东汉省。
计划西通陕甘,东接海口,横贯苏、豫、陕、甘四省。清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陆续分段修筑,至1928年完成东自海州的大浦(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大浦镇),西至河南的灵宝,长约819公里。1930—1931年完成灵宝至潼关段,长72公里。1931—1934年完成今陕西潼关至西安段,长132公里
读音:Qiū【源】 古文丘字(62)。或系丘姓避孔圣讳而改用古文丘字(63)。《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未详其源。(按:丠,同 “丘”。《广韵》: “丘,《说文》作丠。”疑亦用以分族。姑收录以备考。)
见“别出心裁”。【词语别出新裁】 成语:别出新裁汉语词典:别出新裁
《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指,脂。古代无蜡烛,用脂肪裹薪点燃照明,叫烛薪。全句意思为烛薪烧尽,火种却一直留传下去。这一典故原是庄子所谓的形骸有尽但精神不灭的观点。后因以“薪尽火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的典故。《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风流云散,贤豪才色总成空;薪尽火传,工匠市廛都有韵。”也泛指传延不绝。清.梁启超《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而其传染性乃益以蔓延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