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察院

都察院

官署名。明清全国最高监察机构。掌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 改御史台置。设监察御史八人,分为十二道,每道下设御史三至五人。十六年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左、右佥都御史各二人。下设经历一人,都事一人,司务二人,照磨、检校、司狱各一人,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所属有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司狱司等机构。洪熙元年 (1425) 南京亦置,设官略同。其都御史,副、佥都御史均为在外总督、提督等官之加衔。清崇德元年(1636) 沿置,设承政,左、右参政等官。顺治 (1644—1661) 中改设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左副都御史满、汉各二人。左佥都御史一人,于乾隆十年 (1745)裁。其右都御史为总督加衔,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河督、漕督加衔。下设御史、给事中、经历、都事、经承等官。分置经历、都事厅,值月处,督催所等办事机构。所属有六科、十五道、五城察院、宗室御史处及稽察内务府御史等机构。


官署名。明洪武十三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负责对官吏进行监察弹劾,也可对政务进行评论,对君主进行规谏等。其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有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分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州县,考察官吏。清沿明制,清代都察院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京畿、河南等十五道监察御史。在外的总督、巡抚皆带都御史、副都御史衔,以便在行政权外兼行监察权,低级官员或士人有建议,可由都察院代奏,被参处的官吏有冤或百姓控诉官府不受理及处理不公正的,可向都察院控诉。见《明史·职官四·都察院》、《清史稿·职官二·都察院》、《清史稿·职官三·总督巡抚》、《清通典·职官四·都察院》。

猜你喜欢

  •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介绍】:岑参作于天宝十三、四载(754、755)。时封常清西征平叛,受降凯旋回师,岑参于北庭西郊迎接,写此诗祝捷。诗先赞颂了封常清率军平叛的强大声威和辉煌战绩,接写凯旋时的烜赫声势和封仕途的显达,最后表达了对封的知遇之感和自己竭诚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 衣袽之戒

    《易.既济》:“六四,

  • 王谅

    【生卒】:?—323 【介绍】: 东晋丹阳人,字幼成。少有干略,为王敦所擢,参其府事。稍迁武昌太守。初,新昌太守梁硕专威交土,自领交阯太守,以修湛行州事。元帝永昌元年,王敦以谅为交州刺史,命其斩硕、湛。谅至州斩湛。硕怒袭谅,逼夺其节,谅固执不与,遂断谅右臂,卒。

  • 郭元釪卒。

    据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国朝诗别裁集》卷二五录其《答邵子湘》诗一首。《晚晴簃诗汇》卷六三录其诗三首。

  • 那苏图

    清前期人。姓戴佳,字羲文。隶满洲镶黄旗。初袭拖沙喇哈番世职,历官兵部、刑部尚书,先后总督两江、湖广、闽浙、两广、直隶,至领侍卫内大臣。乾隆中,于江浙、福建沿海防务,闽浙、两广盐政,多有建树。先后上疏请遇歉蠲免以贫户为主、免除江浙沿海渔船出洋涂税,条奏八旗屯田章程,多得准行。乾隆前期卒。谥恪勤。【生卒】:?—1749清满洲镶黄旗人,戴佳氏,字羲文。康熙间授蓝翎侍卫。雍正间迁兵部侍郎,为黑龙江将军。乾

  • 杨嗣仁

    【介绍】:即杨凭。

  • 窦昉

    【介绍】:唐代诗人。生卒年、籍贯、仕历不详。高宗时人。永徽中,曾以诗嘲讽奉礼郎许子儒。《全唐诗》仅存此诗。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二五四引《启颜录》。

  • 董史

    【介绍】: 宋人,字更良,一作良更,自称闲中老叟。所著《皇宋书录》,采南北宋书家一百五十余人,征引典核,考据精审,理宗淳祐二年自作序。 【董史作品 ==>】 

  • 邗沟

    古运河名。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为从水路行师、运粮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命人“于邗江筑城(今江苏扬州东南),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开凿沟通长江和淮河水系的运河,故名。此河之开凿,对当地水路交通和农田灌溉十分有利。

  • 渔浦

    在今浙江萧山市西北。《宋书·孔觊传》:南朝宋泰始二年 (466),任农夫 “自定山进向渔浦,戍主孔叡率千余人据垒拒战”。即此。《方舆纪要》 卷92绍兴府萧山县: 渔浦 “当西陵之上游,其对岸即钱塘之六和塔,旧为戍守处”。在今江西省弋阳县西。南宋乾道中范成大赴岭南,途经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