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旧义】 指天气将要转凉,暑热渐退而秋凉将至。七月: 夏历秋季七月。流火: 心宿二,俗称大火星。七月的黄昏,大火星由中天向西流,预示着天要变凉,秋天要来了。

【新义】 近来多转义形容天气炎热酷暑难当。七月: 阳历夏季七月。流火: 借喻太阳。

【例】 ① 七月流火 深圳湾畔杜鹃开得火样红(深圳商报1993.7.28标题)

② 七月流火,窗外吹进来的是热风。伏案备课的王老师,上衣已被汗水湿透,脸上的汗珠不时地滚落在教案本上。(中国石油报1994.3.16)

③ 七月流火,北京城建集团七公司410名青年突击队成员在市重点工程——新东安工程建设中展开了劳动竞赛。……图为该公司的工人们正顶着烈日紧张施工。(北京日报1994.7.26)

④ 回顾这半年来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梳理羽翼,在七月流火的季节里,在项目全面启动的隆隆机鸣中,在我们每一分子忙碌有序的岗位上,再度起航,迎接下半年的新挑战!(中豪刊物2005.6.29《七月流火》)

⑤ 一场全新的约会方式,将在这个流火的七月拉开序幕。(都市快报2006.6.26《好男好女话题相亲会七月流火登场 十五分钟许你爱情一个全新的开始》)

⑥ 贺诚如怀揣一团青春激情的烈焰,直奔七月流火的广州。(炎黄春秋2007.4期)

⑦ “七月流火”,《诗经》中这句本意为以天文指暑去秋来征兆的诗句,逐渐被转化成形容七月酷暑天气的意思。其实如果抛开“火”指大火星的本意,用来形容天气的热度,这句诗还是挺贴切的。今年七月不仅天气热,大盘的气氛也热,但再热,也热不过房地产。(时代商报2009.7.20《房地产“七月流火”——撑起“遮阳伞”》)

⑧ 35℃以上的温度就让你心烦气躁了吗?夏天的温度就该这样吗?当然不是!你可以去青海湖体验15℃的清凉夏天,去内蒙的喀纳斯湖看冰雪初融后泛出绿色的清新,去“入伏不见伏,盛夏不见暑”的夏凉宫,享受在炎炎夏日“拥被而眠”……(中国天气网2010.7.7《七月流火26℃以下避暑地推荐》)

【辨说】 “七月流火”这个成语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孔颖达疏:“知是将寒之渐。”所以原来的意思是说天气就要转凉了。“火”原指一颗暗红色的星球,温度较低,俗称大火星,天文上称心宿二。这颗大火星在夏历每年三月的黄昏时出现在东北的天空上,然后每月向南移走三十度,六月底到正南,七月初再向西流,预示着天将变凉,秋天就要来了。那时还没有二十四节气,季节的划分就是根据这颗大火星在黄昏时分的出没位置来决定的,所以当时的天文知识很普及,大家都知道大火星的位置和季节之间的关系。

现在转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热,原是不懂天文的误用,但却有它存在的社会理据性。因为现在天象有专人观察,大部分人完全不必操这份闲心,所以知道“流火”原是天象的人就很少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早就说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卷三十)可见早在清朝,甚至清朝以前,人们对天象就已不太了然了。这其实是社会发展分工逐渐细化的必然。社会分工细化之后,因为大部分人对天象不了然,所以向西流动的大火星,人们就会望文生义地理解成流动的火,原来夏历的“七月”,也会习惯性地看成公历,于是,原来表示“天气将要转凉”的意思就突变为“天气炎热”了。这虽有点匪夷所思,却也是有它存在的社会合理性的。

所以2005年7月,人大校长纪宝成在欢迎台湾新党主席的致辞中,会借用这个成语来表示欢迎的热情:“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这个欢迎词曾屡遭质疑,说一个倡导国学复兴的大学校长居然误用传统国学文化的基本诗句。但实际上,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顺应社会用语变化的借用。因为用“七月流火”表示天要转凉意思的,除了《诗经》原文之外,至今所见只有一部于伶1961年创作的,写上海孤岛时期妇女抗日救亡,为前线将士募集寒衣的同名话剧,除此之外,未见其他用例。可见“七月流火”的旧义早已消亡,已经被通俗地异化了,以适合当前社会用语的需要,所以有人称之为“美丽的错误”。这种趋新求异是旧瓶新酒的再创造,一条几乎已无实际用例的旧词,也由此萌发出新的生命来。新义形象易懂,少了许多旧义在理解上的障碍,所以“七月流火”的新用法应该是可以接受的,有人甚至还类推延伸出“八月流火”之类的词语来。

《豳风·七月》一诗在月份的表述上比较特别,也比较纠结。历来认为诗中夹杂使用了夏历与周历,但也有认为所用为周历前身之豳历。句中的七月,一般认为指夏历,序属初秋,所以天将转寒。但也有认为是指周历,周历之七月,即今农历之五月,则时当盛夏,所以近日又有人认为“七月流火”原来就是形容天热的,前人都误注了。(说详朱彦民《“七月流火”之我见》,载《中国文化研究》2007秋)聊备一说,不赘。

【结构分析】 动词性偏正结构。


猜你喜欢

  • 栈道

    亦称 “栈阁”、“阁道”。我国古代在今陕、甘、川、滇诸省境内山岩险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是当时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战国时开始修建。《战国策·秦策》: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汉书·张良传》: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 颜师古注: “栈道,阁道也。” 川陕两省之间,栈道有陈仓道、金牛道、米仓道、左担道四条。

  • 进善惩恶

    进用善良,惩罚邪恶。唐.白居易《除武元衡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弼违救失,不以尤悔为虑;进善惩恶,不以亲仇自嫌:用此辅君,足为名相。” 见“进善惩奸”。唐白居易《除武元衡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弼违救失,不以尤悔为虑;~,不以亲雠自嫌。”

  • 赵焕

    字文光,掖县(今属山东)人。嘉靖进士。授乌程知县。升左佥都御史。万历十四年(1586),疏请纳忠言,信政令,召大臣商榷治理,次第举行实政,弊在内府者一切停罢,饬戒督抚有司务救民疾苦。帝嘉纳。议日木贡事,力言非策。后官至吏部尚书。时朋党已成,朝中议论对立,所谈论,

  • 触手生春

    参见[触手成春]。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人与人之别也。” 连动 一动手春天就来了,生机勃勃。形容技术高超神奇。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

  • 独龙语

    我国独龙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同县的怒族也使用独龙语。另外,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的部分地区,也有少量分布。使用人口约12000左右。在国外,称日旺语,主要分布在缅甸北部。独龙语有方言差别,分独龙江方言和怒江方言。方言间差别不大,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和少量词汇上。以贡山四区龙拉独龙语为例。语音特点:单辅音28个。塞音、塞擦音

  • 霍桥镇

    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东南部。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霍家桥,人口2200。镇南原有大木桥,相传为二百年前一霍姓商人资助建造,故名。1949年为霍桥区霍桥乡。1958年由霍桥、施桥、汤汪乡部分地域合置霍桥公社。1983年复乡,1995年改置镇。产小麦、稻、蔬菜、

  • 新阳县

    ①秦县。因在新水之阳得名(《汉书地理志》应劭注)。治今安徽界首市北。西汉属汝南郡。西晋废。②三国吴分益阳县置。治今湖南宁乡县西横市北。属衡阳郡。城垣故迹犹存。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新康县。③清雍正二年(1724)分昆山县置。与昆山县同城而治(今江苏昆山市)。属苏州府

  • 积水成渊

    喻积小成大、积少成多。《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兼语 聚积细水而汇成深渊。比喻只要不断地努力,就能取得事业成功。《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用于劝学。

  • 四鸟

    源见“桓山之悲”。喻指别离之人。南朝梁元帝《遗武陵王诗》:“四鸟嗟长别,三声悲夜猿。”【词语四鸟】   汉语词典:四鸟

  • 吞舟之鱼

    《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吞舟之鱼”,是极言鱼大可以吞舟。后泛指庞然大物。亦用以比喻伟大的贤人。汉.贾谊《吊屈原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鱼。”“吞舟之鱼”又可用以比喻罪恶极大的人。《史记.酷吏列传》:“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纲漏吞舟之鱼。”偏正 吞得下船只的大鱼。后比喻高大的人或物。语出《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列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