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乐毅报燕王书》的网友点评
作者介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查看作者详细介绍赏析
lè yì bào yàn wáng shū
乐毅报燕王书
译文注释
《乐毅报燕王书》的诗词大意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联合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以下七十余城,全部划归燕国。三城不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齐人使用反间计,怀疑乐毅,又派骑劫代替的准备。
乐毅逃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
齐国的田单诡诈骑劫,终于大败燕军,收复七十多座城邑,恢复齐国。
燕王后悔,害怕赵国起用乐毅趁燕国疲惫去攻打燕国。
于是燕惠王派人责备乐毅,并且感谢他说:“先王举国而委托将军,将军被燕国打败齐国,报答先王的仇,天下没有不振动。
我怎么敢忘记将军的功劳?!适逢先王辞世,我刚刚即位,左右的人耽误了我。
我让骑劫代替将军,为将军长期暴露在外,所以请将军,而且休计事。
将军误听,来和我有矛盾,就抛弃燕国而投奔赵国。
将军为自己打算就可以了,然后又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意思吗?”望诸君乐毅于是派人进献书给燕王说:“我不相信,不能继承先王的教导,以顺左右的心,恐怕受到刀斧之罪,以损害先王的英明,却又损害您的意思,所以逃奔到赵国。自己背着不肖之罪,所以不敢为自己辩解。
大王派使者多次的罪,我恐怕您左右的人不能体察先王之所以爱护我的理由,但又不明白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所以冒昧写信回答。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以俸禄偏爱自己的父亲,功劳多的人给我的;不把官职跟随他的爱,能胜任的人。
所以考察才能来授予官职的人,成功的人;论出发来结交的,立名的人呢。
我用所学的知识观的,先王的举措,有崇高的心,所以在魏王假节,而以亲自到燕国来考察。
先王错误,提升的从宾客中,而建立的在群臣之上,不考虑在父兄,但让我为亚卿。
我自以为接受命令,秉承教育,可徼幸无罪了,所以受天命而不辞。
“先王的命令他说:‘我有积怨深翻到齐国,不考虑燕国弱小,而想把齐做的事。
’我回答说:‘齐国,霸国的经验而多次胜仗啊,熟悉在武器,熟习战争。
王若要攻打的,就一定要发动天下的兵力的。
发动天下的兵力的,没有直接联络赵国了。
而且淮北、宋国的土地,楚、魏两国的共同愿望啊。
赵国如果答应约定,楚国、赵、宋尽力,四个国家的进攻,可大破齐国的。
’先王说:‘好。
’我才接受命令,准备符节,往南出使赵国。
反而命令,起兵跟着去攻打齐国,以自然之道,先王的灵,河北之地,随着先王一起打到济水上。
济上的军队奉命攻打齐国,大胜利的。
轻装精锐的部队,长驱直人。
齐王逃奔到莒,幸免一死。
珠玉财宝,车甲珍贵,全部收入燕。
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所以鼎返回了历室,齐国的祭器摆设在宁台。
蓟丘的植物,种植在汶竹。
自从五霸以来,成功没有赶得上先王的了。
先王很惬意,因为我没有辜负使命,所以割地而封的,让他们得到相当于小国诸侯。
臣不才,自以为接受命令,秉承教育,可徼幸无罪了,所以受天命而不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功业建立而不废,所以写在《春秋》,早知道的人,成名而不毁坏,所以说在后世。
像先王的报怨雪耻,平定万乘强国,收集八百年的积蓄,到了抛弃群臣的日子,留下诏告后嗣的遗训,执政任事的官员,所以能够遵循法令,顺庶出的,施及百姓隶属,都可以教给后代。
”“我听说善于写作的人不一定会成功,善始不一定有好的结局。
以往伍子胥说动了阖闾,所以吴王远征到郢;吴王夫差不正确的,赐给的鸱夷而浮的江。
吴王夫差不预见能够成功,因此把伍子胥却不后悔;伍子胥不能预见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进入长江,不改。
”“夫免身功,为了阐明先王的情况,我的上上策。
遭到侮辱的不是,毁坏先王的名字的人,我最害怕的。
面临不测之罪,以幸福为利的,正义的人不敢出来了。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出恶声;忠臣的离开了,不洁的名字。
我虽然无能,多次受到君子的教导了。
恐怕侍御的人他左右人的话,而不察疏远的行为。
所以冒昧写信回答,只有您的留意了。
*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