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照玄上人诗集序》

《照玄上人诗集序》


刘基
原文
    予初来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①,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职废②,于是夸毗戚施之徒③,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惛惛怓怓④,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⑤,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⑥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译文

    我刚刚来杭州的时候,向杭州的郑希道先生寻求杭州(真正)的读书人,郑先生对我说 起照玄上人写诗,诗风雄俊峭拔。近代以擅长写诗而出名的人,没有人超越他。我一向知道 郑先生善于鉴赏人物并且说话不过头, (于是)我心中常想到照玄上人。等我向杭州人访求 照玄上人的事迹,却没有说照玄上人擅长写诗的人,我私下里想到这件事情很奇怪。等我迁 居到白下岭的时候, 而照玄上人就在万松岭担任寿宁寺住持, 从此我开始全面观览他写的诗, 他的诗作气势浩瀚,犹如奔涛,结构森严,宛如武库,风格峭拔,如同苍松栖居悬崖,凛然 不可攀爬一般,而忧世感时的感情却常常于言辞之外显现。哎呀!这就是照玄上人不能凭诗 作闻名于杭州的人的原因啊。 诗歌是为什么而作呢?感情从内心涌动,就要流露在言语中, 《国风》和二《雅》列于 “六经”之中,赞美讽刺劝谏,没有不对世风教化偶裨益的。因此以前的君王用它来考察风 俗的变化,体察治理的得失,来了解不得志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的情感。 (从诗歌的社会 功能看)他们难道只称为“辞章”吗?后世太师这一官职废止,于是那些谄谀献媚之人,全 都用诗来助长阿谀逢迎的风气,所以溢美的诗作多了,而讽刺的诗作少了。这种风气流传到 了宋朝,于是诽谤的案件开始出现,自那以后,诗歌创作的风雅美刺传统就一扫而光,毫无 遗留了。如今天下没有听说有禁止言论的律令,可是人们目见耳闻的陋习并未改变,所以写 诗者没有不把写哦咏风月、 把弄花鸟的诗当作写诗的正道, 他们效仿达官贵人却不向古人学 习, 以众人的标准来判定诗作的好坏而不去辨别他们到底是玉还是石, 糊里糊涂, 吵吵闹闹, 此唱彼和,互相依附,相与结党,转而又互相诋毁攻讦,可是诗的美刺讽谏传统却没有人能 够知道了。既然这样,照玄上人不以诗被当今之人称道不也是很应该的吗? 唉!有伯乐然后才能识别千里马,有匠石然后才能识别梧桐树和蝽树这样的好木材, 可是从古到今匠石又能有几个呢?那些怀抱奇特本领而不被重用的人物,已经消失不少了。 我既推崇照玄上人的诗作,而又悲叹人们不知道郑先生就是当今的伯乐、匠石,所以写了这 篇序放在诗集的开头。

   

刘基《照玄上人诗集序》    

猜你喜欢

  • 临济寺

    东魏兴和二年 (540) 创建,原在今河北正定县城东南二里临济村。晚唐时住持僧义玄在此创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唐显通八年(867) 义玄逝世,其弟子建衣钵塔于正定城内东南隅,即今澄灵塔,临济寺也随即迁于城内。寺早毁,塔为金大定年间重修。

  • 言不达意

    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宋 程颐《与吕大临论中书》:“窃恐辞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辄露所见,求益左右。”《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言不达意,复为书晓之。” 见“言不逮意”。《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

  • 箕山之操

    同“箕山之节”。《后汉书.赵岐传》:“大丈夫生世,遁无箕山之操,仕无伊 吕之勋,天不我与,复何言哉!”见“箕山之节”。《后汉书·赵岐传》:“大丈夫生世,遁无~,仕无伊吕之勋,天不我与,复何言哉!”【词语箕山之操】  成语:箕山之操汉语词典:箕山之操

  • 库川

    在今陕西宜川县西北。《寰宇记》卷35宜川县:“库川在县西北二十里。从云岩县界入,合丹阳川。按《图经》云,川南是汉,川北是胡,胡汉之人于川内共结香火,故唤香火为库,因此为名。又名小库川。”

  • 王允成

    字述文,泽州(今山西晋城)人。万历中乡举,授获鹿知县。因治行卓异等原因,征授南京御史。熹宗即位,陈保治十事,论“梃击”、“移宫”事。天启时,中贵刘朝、魏忠贤与客氏相倚为奸。他抗疏历数其罪。忠贤辈对他恨之切齿。复弹劾忠贤,忠贤益恨,赵南星为吏部,调之北,不久

  • 菩提流支

    北魏僧人。一作菩提留支,意译道希。北天竺人。学宗世亲大乘瑜伽,通三藏,工咒术。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北魏宣武帝永平初至洛阳,住永宁寺,率领七百梵僧,主持翻译佛经。后随东魏迁邺城,继续译经,前后近三十年。有《入楞伽经》等三十部,一百零一卷。

  • 鱼游宋池

    比喻危在旦夕。隋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燕巢卫幕,鱼游宋池,殄灭之期,匪朝伊夕。” 参见:○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主谓 池,护城河。据《艺文类聚》卷96、《太平广记》卷466引汉应劭《风俗通》云:“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鱼悉露死。”后以“鱼游宋池”

  • 大家

    (—jiā)①宫中近侍、后妃对皇帝的称呼。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花蕊夫人《宫词》之十三:“等候大家来院里,看教鹦鹉念新诗。”②谓众人。犹大伙儿。戴叔伦《白苎词》:“大家为欢莫延伫,顷刻铜龙报天曙。”

  • 茅黍

    汉代茅容的黍食。郭泰遇见茅容,觉得他举止与众不同,便借宿于茅家。茅容杀了鸡给母亲吃,自己和客人只吃粗饭淡菜。对此,郭泰大为赞赏。见《后汉书》卷九十八。后世因以“茅黍”称待客饭菜不丰盛。

  • 殷仲堪作《致谢玄书》。

    《晋书》卷八十四《殷仲堪传》:“仲堪致书于玄曰:‘胡亡之后,中原子女鬻于江东者不可胜数……’玄深然之。”“胡亡之后”当指本年苻坚肥水溃败之事,此书当作于此后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