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渡镇
清置,属灵石县。即今山西灵石县北十八里两渡镇。
在山西省灵石县北部。面积98.5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两渡,人口 3220。古称回水湾,因该处有两个渡口,后改为两渡。1949年属灵石县六区。1953年设两渡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地处汾河中游谷地。产小麦、玉米、蔬菜等。有煤矿和焦化、化工、农机等厂。南同蒲铁路经此。
清置,属灵石县。即今山西灵石县北十八里两渡镇。
在山西省灵石县北部。面积98.5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两渡,人口 3220。古称回水湾,因该处有两个渡口,后改为两渡。1949年属灵石县六区。1953年设两渡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地处汾河中游谷地。产小麦、玉米、蔬菜等。有煤矿和焦化、化工、农机等厂。南同蒲铁路经此。
【生卒】:1244—1315 【介绍】: 宋元间建昌南城人,字济川。入元,为旴江书院山长,授建昌路儒学教授。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任新宁宁县尹,招抚流亡,户口日增。历龙兴路税课提领、德化县尹。延祐初以瑞州路判官致仕。 【黄顺翁作品 ==>】
又作嶂石岩。即今河北赞皇县西南部嶂石岩。《清一统志正定府》: 障石岩 “在赞皇县西南一百十里。其峰峻秀挺拔,上有石乳泉”。
①唐方镇名。文德元年 (888) 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号忠义军,治所在襄州 (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天祐三年 (906) 复名山南东道。 ②五代方镇名。后梁改卫国军置,治所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市东)。后唐改名彰武军。 (1)唐方镇名。文德元年(888年)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号为忠义军,治
在今贵州遵义县东。《明史·陈璘传》: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之役,“‘贼’悉聚青蛇、长坎、玛瑙、保子四囤, 地皆绝险, 而青蛇尤甚。……青蛇四面陡绝,璘围其三面,购死士从玛瑙后附葛至山背举炮”,即此。在今贵州省遵义县东。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征播之役,湖广总兵陈璘攻青蛇囤,围其三面,从玛瑙后附葛至山举炮,即此。
并列 按常规思虑打算,忖度料想。指进行认真周密的思考和设想。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而后敢以定谋。”△褒义。用于描写心理。
一作土河。即今内蒙古西辽河支流老哈河。《金史地理志》: 三韩县 “有涂河”。《元史特薛禅传》: 太祖又谕火忽曰: “哈老温迤东,涂河、潢河之间,火儿赤纳庆州之地,与亦乞列思为邻,汝则居之。”
即今青海省青海湖中之海心山。《魏书吐谷浑传》:“青海周围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世传青海聪。”《资治通鉴》:唐天宝七载(748),哥舒翰“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谓之任龙城”。 即今青海
明嘉靖中置,在今广东广宁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广宁县:峡径营“在县东北。旧属四会县,后改今属”。
在海南省万宁市东北部。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1.1万,有少量华侨和侨眷。镇人民政府驻山根,人口 1850。1950年属第三区,1952年属第五区。1954年成立小乡,1958年属东风公社。1960年成立山根公社,1983年改山根区,1987年改山根乡,2002年设镇。产稻、胡椒、菠萝、甘蔗等。有
即乌耆国、焉耆国。西域国名。都员渠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梁慧皎《高僧传》卑摩罗叉传作乌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