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营镇
在河南省太康县西部。面积96.5平方千米。人口6.4万。镇人民政府驻常营,人口3020。元末朱元璋部将常遇春在此扎营,故名。1958年建公社,1962年改区,1965年复公社,1983年改乡,1988年改镇。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有机电设备、塑料、农机修配、轧花、面粉、食品加工等厂。311国道经此。古迹有窦建德墓、五子台遗址等。
在河南省太康县西部。面积96.5平方千米。人口6.4万。镇人民政府驻常营,人口3020。元末朱元璋部将常遇春在此扎营,故名。1958年建公社,1962年改区,1965年复公社,1983年改乡,1988年改镇。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有机电设备、塑料、农机修配、轧花、面粉、食品加工等厂。311国道经此。古迹有窦建德墓、五子台遗址等。
在今湖南攸县北八十里。《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严仙山“一名严仙岭。三峰如螺。刘宋元嘉中,严起兄弟于此修炼。山谷岩空洞, 内有丹井”。
《列子.力命》:“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于齐……管仲尝叹曰:‘吾少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
旧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西南七十二里。海拔1025米。1941年侵华日军向晋察冀边区发动大扫荡,为保卫一分区司令部,一团七连奉命阻击,最后五壮士跳入万丈悬崖,幸存二人。1942年5月建五壮士纪念碑,1959年改为五勇士纪念塔。 在河北省易县西南,北临易水。属太行山。西南—东
义徽曾孙。博学健谈。为文不拘法则,初为道士。后应召为高唐尉。隋大业中,携妻子隐居嵩山。号黄冠子。有文集十卷,受学者称赞。隋中山卢奴人。李先裔孙。博涉稽古,脱略不羁,时人称为播郎,因以为字。善辩,属文不拘常格。有志隐逸,寻师访道不远千里。初为道士,中年应诏举任高唐尉。炀帝大业中携妻子隐于嵩山,号黄冠子。有集。
五代时蜀人。善画龙,兼工花雀与蝉。
唐律令文书。一称《刑法格》。开成三年(838),刑部侍郎狄兼谟采开元二十六年(738)以后至开成时制敕,删繁就简,制成十卷。次年施行。已佚。 【检索开成详定格 ==>】 古籍全文检索:开成详定格 全站站内检索:开成详定格
源见“鸠居鹊巢”。喻淹留他乡之人。宋孙觌《寄题四明吴勰拙轩》诗之二:“老罢谁当问喘牛,羁栖且作寄巢鸠。”
董生,指董仲舒。《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后遂以“董生帷”为专心治学之典,亦指授课处。朱湾《咏玉》:“谁知不鸣者,独下董生帷。”
泛指低级官吏。《汉书·王莽传中》:“四辅公卿大夫士,下至舆僚,凡十五等。僚禄一岁六十六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辅而为万石云。”
亦作故关。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清一统志正定府二》: 固关 “在井陉县 (今城关镇)西南四十里,接山西平定州界。旧曰故关,自山西道出井陉,此为控扼之要,自昔置关于此”。明正统二年 (1437) 修筑关城,嘉靖二十二年 (1543)更营新城。今槐树铺东北有新关。旧关村当为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