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毛公,为河间王刘德博士。

毛公,为河间王刘德博士。

按,《汉书•儒林传》卷八十八云“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年月未详,姑系于刘德始王之年。毛公(? — ?),名未详,赵人。开汉四家诗“毛诗”学派。(《汉书•儒林传》卷八十八)《汉书•艺文志》卷三十:“《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按,王先谦《汉书补注》谓“古经传皆别行,毛作《诗传》,取二十八卷之经,析邺、鄘、卫为三卷,故为三十卷也”。关于“毛公”,其说不一,或云大毛公为毛亨,鲁人,一说赵人;小毛公为毛苌,官至北海太守,赵人。《汉书•艺文志》卷三十:“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隋书•经籍志》卷三十二:“汉初,有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终于后汉,三家并立。汉初,又有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作《诂训传》,是为《毛诗》古学,而未得立。后汉有九江谢曼卿,善《毛诗》,又为之训。东海卫敬仲,受学于曼卿。先儒相承,谓之《毛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及敬仲又加润益。郑众、贾逵、马融,并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唯《毛诗郑笺》,至今独立。又有《业诗》奉朝请业遵所注,立义多异,世所不行。”永瑢等:“《汉书•艺文志》《毛诗》二十九卷,《毛诗诂训传》三十卷。然但称毛公,不著其名。《后汉书•儒林传》始云赵人毛长传《诗》,是为《毛诗》,其‘长’字不从‘艸’。《隋书•经籍志》《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守毛袭苌传,郑氏笺,于是诗传始称‘毛苌’。然郑玄《诗谱》曰:‘鲁人大毛公为训诂,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亦云‘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苟卿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训诂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据是二书,则作传者乃毛亨,非毛苌也。故孔氏《正义》亦云‘大毛公为其传,由小毛公而题毛也’。……今参稽众说,定作者为毛亨。”(《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

猜你喜欢

  • 苏辙

    1039—1112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嘉祐进士,复举制科。熙宁变法,为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力陈青苗法不可行,遂出为河南府留守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应天府签书判官。元丰中,兄轼因作诗被指为讽刺新法得罪,坐谪监筠州

  • 蔡挺罢判南京留司御史台。

  • 张鉴

    1768—1850清代学者。字春治,号秋水。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肆业于阮元西湖诂经精舍。嘉庆(1796—1820)初副榜贡生。善海运之学,著有《海运刍言》。又著《十五经丛说》、《西夏纪事本末》、《眉山诗案广证》等。

  • 沙汕头

    亦作汕头。即今广东汕头市。《清一统志·广东统部》:澄海协设千总驻防于此。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清属南澳镇管辖,设千总防守。

  • 谷城山

    ①一名黄山。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东北五里。《山海经·中山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史记·留侯世家》:黄石公与张子房相期,“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水经·济水注》:“《魏土地记》曰:县有谷城山, 山出文石,阳谷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县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②亦名谷神山、谷山。在今湖北谷城县西北十里。《水经·沔水注》:

  • 王化堡

    即今河北邯郸县北二十里黄梁梦镇。《清一统志·广平府二》 “河沙堡”条下载:王化堡“有土城”。民国《邯郸县志》卷3:“城北二十里王化堡,俗名黄梁梦。”

  • 同治帝敬懿皇贵妃

    姓赫舍里。同治朝历封嫔、妃。光绪间进封贵妃。宣统时累进尊封。

  • 仓颉墓

    ①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清周城《宋东京考》卷20:仓颉墓“在城东北二十里时和保,俗呼为仓王冢。旁有仓王城,世传仓颉所筑”。②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五十里仓颉庙。传为黄帝时创造文字的仓颉葬地,后人修庙纪念。现后殿和正殿为明代建筑。后殿和正殿两旁陈列着历代碑刻,其中以《仓圣鸟迹书碑》、《孔子弟子题名碑》和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至为珍贵。

  • 如月江

    今越南北部河北省之求江。以流经如月村而名。《元史安南传》:至元二十二年(1285),镇南王征安南,“官军至如月江,(陈)日烜遣怀文侯来战”。《元史地理志》 有如月江路, 以江而名。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卷3李纪二:英武昭胜元年,宋熙宁九年(1076),郭逵军来,“帝命李常

  • 养虎留患

    比喻放纵敌人,留下后患。《东周列国志》第五六回: “今其子乃欲见逐,岂非养虎留患耶? ” 参见:○养虎遗患 见“养虎遗患”。《东周列国志》56回:“今其子乃欲见逐,岂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