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金山

金山

①又名瓮山。即今北京市西北颐和园内万寿山。《方舆纪要》 卷11顺天府: “金山亦在府西三十里,亦曰瓮山,其西有龙泉汇而为池,曰瓮山泊,潜通大湖。”

②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2涞水县: 金山 “一名金丝山。群峰并耸,其最高者曰朝阳岭,岭色如金”。

③指今内蒙古东北之大兴安岭。《明史·鞑靼传》: 洪武二十年 (1387) 春,冯胜等率十二万众征鞑靼,“遣蓝玉乘大雪袭庆州,克之。夏,师逾金山,临江侯陈镛失道,陷敌死”。

④在今辽宁昌图县西十五里。《新唐书·薛仁贵传》: 乾封初攻高丽,“ (庞) 同善进次金山,衂虏不敢前,高丽乘胜进,仁贵击虏断为二,众即溃”。

⑤亦名黄金山。即今辽宁大连市旅顺口东黄金山。《新唐书· 高丽传》: 总章元年 (668) 与高丽战,“ (庞) 同善 (高) 侃守新城,(泉) 男建遣兵击之,薛仁贵救 (高) 侃,战于金山”。即此。

⑥在今吉林双辽县东北东辽河北。《明史·冯胜传》: “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驻大宁逾两月,留兵五万守之,而以全师压金山。”

⑦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海中,有大、小金山二岛。《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金山,“ 《志》云,周康王筑城处,后沦入海。上有平坡,官军尝会哨于此”。《清一统志·松江府一》: 金山,“按,杨维桢 《志》 云: 淞之南有大金、小金,出没于云海之中,即指此二山也”。

⑧在今江苏吴县西。系天平山支陇,西去天平山里许。《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长洲县 “天平山”条: 金山 “初名茶坞山,晋宋间凿石得金,因易今名。顶亦有石池”。民国 《吴县志》 卷19引杨循吉《金山杂志》: “山高可五十丈,多美石,巉巉高耸,皆碧绿色。山左有石,尤伟而峭。”

⑨古名氐父山。又名获苻山、浮玉山、伏牛山、龙游山。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隅。与焦山、北固山合称京口三山。原在长江中,清道光年间因江沙淤积,始与南岸相连。《资治通鉴》: 唐肃宗上元二年 (761),田神功自瓜洲渡江击刘展,刘展 “将步骑万余陈于蒜山,神功以舟载兵趣金山”。即此。《寰宇记》 卷89丹徒县: 金山 “一名浮玉。唐肃宗裴头陀于此开山得金,故名”。今山上有金山寺、楞伽台、慈寿塔、法海洞、白龙洞、中冷泉等名胜。

⑩在今浙江东阳市北。《方舆纪要》 卷93东阳县: 金山 “在县北五十里”。

(11)一名紫金山。即今福建上杭县北紫金山。《舆地纪胜》 卷132汀州 《景物上》: 金山 “在上杭县之西一十里。宋康定中产金,因以名之”。《方舆纪要》卷98汀州府上杭县: 金山在 “县西十里,一名紫金山。……相传宋时县治密迩,其地水赤味苦,饮则伤人,惟浸生铁,可炼成钢。后县治既迁,其水遂变,不异常水”。

(12)在今江西进贤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84进贤县 “港南山” 条下: 金山 “地产金,有淘金井。界于临川”。

(13)在今江西遂川县城北。《舆地纪胜》 卷31 吉州: 金山 “在龙泉县西北。去县一里,有龙兴寺,有塔。阴阳家以县名龙泉,而金银两山夹峙为龙之角,又谓两塔为双峰”。《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龙泉县:金山在 “县治北一里。又有银山在治东一里。二山夹峙,上各有塔”。

(14)在今山东梁山县北四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33东平州: 金山 “山色紫赤,其石坚致,河上诸邑往采以给用”。

(15)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南。明嘉靖 《青州府志》 卷6: 金山 “金岭名镇取此”。

(16)在今山东烟台市宁海镇东北四十五里。明洪武中置金山所于此。

(17)在今河南信阳县南。《魏书·世宗纪》: 永平元年 (508) 十二月,“郢州刺史娄悦破衍将马仙琕于金山”。即此。《水经·淮水注》: “狮水东南流历金山北。山无树木,峻峭层峙。”

(18)即金城山。在今广东潮州市城北。《明一统志》卷80潮州府: 金山 “在府治后,即金城山。东临恶溪,西瞰大湖,为一郡游览胜处”。《方舆纪要》 卷103潮州府海阳县: 金山 “在府治北。形如覆釜,高四十丈,周三里,中有小湖”。

(19)即金岗山。在今广东四会市北。《元和志》 卷34广州四会县: 金山 “一名金冈山,在县北六十五里。出金沙”。

(20)在今广西崇左县东北左州镇西北。《方舆纪要》卷110左州: 金山 “在州西北二里。有通幽岩,奇峰错峙,怪石环列。稍北有流霞峰最高,登之则八表在目。又有双清、独秀诸峰,联络环向,六州之胜概地”。

(21)在今四川广元市北。《方舆纪要》 卷68广元县: 金山 “在县北三里。孟蜀置金山砦于此”。《清一统志·保宁府一》: 金山 “一名金城山,涤溪环其右”。

(22)在今四川安县东北。《元和志》 卷33龙安县:金山 “在县东五十步。每夏雨奔注,崩颓之所则金粟散出,大者如棋子”。

(23)亦名富乐山。在今四川绵阳市东。《寰宇记》卷83巴西县: 金山,“ 《益州记》 云: 金山在涪县东五十步,东临涧水,光照耀川。又 《李膺记》云: 金山长七八里,每夏淹雨,有崩处即金粟散出”。

(24)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东。《元和志》 卷40玉门县: “金山,在县 (今赤金镇稍东) 东六十里。出金。”

(25)在今甘肃民乐县南。《十六国春秋辑补》 卷82后凉录: 吕光龙飞二年 (397),“ (沮渠) 蒙逊叛光,杀中田护军马邃,攻陷临松郡,屯兵金山”。即此。

(26)在今甘肃永昌县北三里。《晋书·吕光载记》:东晋隆安初,沮渠蒙逊叛光,“杀中田护军马邃,攻陷临松郡,屯兵金山,大为百姓之患”。

(27)在今青海湟中县西北。《隋书·炀帝纪》: 大业五年 (609),“宴群臣于金山之上”。《清一统志·西宁府一》: 金山,“ 《行都司志》: 山在卫西六十里,番言曰结脱剌。上有湫池,旱祷辄应,为西宁望山”。

(28)即金岭。又名金沙山、金莎山、金娑山。今新疆中部之博格达山。《方舆纪要》 卷65火州: 金山“在庭州东南,西州西北,此西域之金山也”。

(29)又名金微山、阿勒坦山。即我国新疆北部与蒙古国间之阿尔泰山。《魏书·蠕蠕传》: “那盖出自金山。” 《隋书·突厥传》: “后魏太武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世居金山,工于铁工。金山状如兜鍪。”


(1)古山名。(1)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东境西辽河南岸。《明史·太祖纪》: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兵逾金山”,蒙古将领纳哈出投降。即此。(2)在今辽宁省昌图县。《通典》载,唐乾封二年(667年),薛仁贵破高丽于金山。《大明一统志》:“山在开原西北三百五十里,辽河北岸。又西北三十里,曰东金山。又二十里曰西金山,三山绵亘三百余里,与乌梁海接境。”即此。(3)又名紫金山。在今福建省上杭县北。宋时产金。(4)见“阿尔泰山”。(2)今山名。(1)在上海市金山区南杭州湾口,西距金山嘴6.6千米。包括大、小金山和浮山,三岛原与陆地相连,南宋后因陆地沉降,海岸线变迁,遂成为海岛。大金山海拔103米,为上海市最高峰。由火山岩构成。岛上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较好,已辟为自然保护区。(2)在江苏省镇江市城区西北侧。原名氐父山,唐代前曾称获苻山、泽心山、伏牛山、龙游山、金鳌岭等,也叫浮玉山。唐时有裴头陀获金于江边,因改今名。一说南朝梁天监时已有金山之称(据《读史方舆纪要》)。唐张祜《金山寺》诗曰:“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南宋建炎中,韩世忠与金兀朮大战于此,兀朮大败。原屹立长江中,清道光年间开始与南岸相接,今已成陆山。海拔43.7米。有金山寺、楞伽台、慈寿塔、法海洞、白龙洞、中冷泉等名胜。金山寺依山而筑,建筑层层相接,幢幢相衔,与山成为一体,有“寺裹山”之称。建国后开挖了人工湖,湖光山色,为旅游胜地。(3)在山东省巨野县城东南。原名金乡山,后因凿石得金改今名。海拔133.2米。南坡有一洞,为汉昌邑王刘贺所开。洞壁如削,似汉墓型,并刻有佛像。洞内凉气袭人,因名清凉洞。史传唐秦王李世民曾避暑于此,故又称“秦王避世洞”。(4)又称金城山。在广东省潮州古城北阙,西瞰银山,东临韩江,南俯城廓,为古城之后扆。因形似覆釜而得名。唐宰相常衮,登临金山,刻有“初阳顶”三字。韩愈贬潮建“款凉”、“延光”二亭于凤山楼左右。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知军州王汉着手规划,取竹木葱青,荔枝尤繁,建荔枝亭、凤凰亭、初阳亭、仙游洞;并随景命名独秀峰、谒贤石、隐石、西晖岩诸胜。明天顺时,知府陈瑄延置“玉华书院”、“北海书院”,开辟了“金山中学堂”的先河。明代又在北麓临江处,辟北阁佛灯建筑群。山上还保留了历代名人的题刻30余处。有王汉的《金山城记》、米芾手书题刻“第一山”等。


猜你喜欢

  • 阴盘县

    ①西汉置,治所在今甘肃灵台县境。东汉灵帝末年侨置于新丰县(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十四里),属京兆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省入新丰县。太和九年(485)复置,迁治司马村(今临潼县东三十二里泠川河畔)。北周省入新丰县。 ②东汉改阴槃县置,属安定郡。治所在今陕西长武县西北二十

  • 张克公

    字介仲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举进士。大观中,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蔡京为相,与石公弼论其罪,京罢,克公改起居舍人,旋进中书舍入。官至吏部尚书,卒。赠资政殿学士。 【介绍】: 宋颍昌阳翟人,字介仲。第进士。徽宗大观中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蔡京再相,

  • 桃花洞

    源见“刘阮天台”。指男女幽会的仙境。五代和凝《天仙子》词:“翠娥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同“桃源洞”。唐钱起《送毕侍御谪居》诗:“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复几春!”宋梅尧臣《次韵和吴长文舍人即事见寄》:“桃花洞远迷应久,杏树坛荒迹自传。”【词语桃花洞】   汉语词典:桃花洞

  • 学司

    国子学官通称。《陈书·袁宪传》: “时生徒对策,多行贿赂,文豪请具束修,(袁)君正曰: ‘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 ’学司衔之。及宪试,争起剧难。”

  • 吴遽起义

    孙吴时鄱阳农民起义。嘉禾六年(公元237年),鄱阳(治今江西波阳东)人吴遽率领当地农民举行起义,杀死前来掠民为兵的中郎将周祗,连克数县。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和庐陵(治今江西泰和西北)两郡农民纷起响应。三郡农民军联合作战。孙权派陆逊镇压,起义失败,吴遽投降。陆逊挑选义军强壮者八千多人,强制为兵。

  • 杜衍县

    西汉高帝七年(前200)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县西南二十三里。东汉废入宛县。古县名。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封王翳为杜衍侯于此。后置县,治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属南阳郡。《后汉书·祭遵传》:东汉建武三年(27年)刘秀部将“祭遵引兵南击邓奉弟终于杜衍,破之”,即此。后废。

  • 陈昉

    宋江州德安人。试奉礼郎。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口,上下和睦,人无间言。建书楼延四方之士,乡里率化,争讼稀少。其家自南唐时即为立义门,免徭役,至宋太祖平江南后,仍诏免徭役。

  • 吴兰亭

    【介绍】: 清浙江归安人,字胥石。乾隆三十九年举人。稽古博闻,长于史学。有《五代史记纂误补》、《五代史笔记》、《南霅草堂集》。 【吴兰亭作品 ==>】 

  • 白芒岭

    即萌渚岭。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南、贺县西北与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之萌渚岭。唐杜佑《通典州郡》:道州“有甿渚岭,今谓之白芒”。《明史地理志》 江华县:“西有白芒岭,即萌渚岭,五岭之第四岭也。” 古山名。又称甿渚岭。即今湖南省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边界

  • 邛部州

    元代旧州名。北周、隋、唐为邛部郡、邛部县地。宋时岁贡名马、土产,封酋长为邛都王。部人称该地为邛部州,治乌弄城。原为“么些蛮”(今纳西族)居之。后乌蛮笃慕(仲由蒙)之裔据其地。元宪宗时内附。世祖至元元年(1264),设邛部川安抚招讨使,隶成都元帅府。十年(1273),割属罗罗斯宣慰司。二十一年(1284),改为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废州改隶建昌府。二十七年(1394),升为军民府,后仍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