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安土重迁

安土重迁

旧时指一般人安于故乡,不轻易迁居到别地。《汉书.元帝纪》:“诏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诏:皇帝的命令。


并列 安居于故土,不愿轻易迁移。语出《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三国志·魏书·袁张涼国田王邴管传》:“夫民~,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勤,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重,不读chóng。 △描写安于故土。 →安土重居 ↔四海为家。也作“安故重迁”、“安土恋本”、“怀土重迁”。


解释安土:安于故土。重:以……为重,舍不得。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

出处《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东汉元帝时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农民纷纷破产,有的投入田庄,沦为佃客和奴隶,有的成为国家佃农,有的成为流民。这样一来,这些人原来所承担的租税赋役,都转嫁到了自耕农身上。同时,由于政治腐败,官吏贪残,天灾频繁,各地不断暴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元帝以德教治国,以期缓和社会矛盾。

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九月,汉元帝下令撤销了一些墓园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十月,又下令撤销了各郡国祖庙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当元帝自己在渭城县的陵墓修建开始后,又下诏说:“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是百姓的本性,这如同骨与肉相互依附一样。最近官府用大臣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的道理,报请从各郡国迁移部分居民来侍奉这个陵园,这样做会使得百姓们远远地抛弃了祖先的坟墓,破产失业,亲戚别离,人人怀上思慕故土之心,家家产生不安的气氛。如果这样,东部地区就会遭受人为的损耗,关中地区又会增添无以聊生的百姓,这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接着,汉元帝又下令撤销了为父母陵园设置的护墓及祭祀人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反义志在四方

例句

唐淑贞毕竟算是跑过滩的,见识比她安土重迁的母亲强多了。


【词语安土重迁】  成语:安土重迁汉语词典:安土重迁

猜你喜欢

  • 治平砦

    北宋治平四年 (1067) 置,属德顺军。即今甘肃静宁县西南八十里治平乡。金升为治平县。

  • 化衣京尘

    同“京洛尘”。宋欧阳修《送方希则序》:“余自来上都,寓谒舍,化衣京洛,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

  • 野马冈

    在今河南安阳县北三十三里。《北齐书·神武纪》: 北魏永熙元年 (532),尒朱兆败于韩陵,“高季式以七骑追奔,度野马冈”。即此。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北魏末高欢败尔朱天光于韩陵山,遣高李式追击度野马冈,即此。

  • 冯道

    882—954 唐五代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县)人,字可道。先世为儒。初为幽州掾,后为河东掌书记。后唐庄宗即位,为翰林学士,逐渐显贵。明宗时,为端明殿学士,旋为宰相。闵帝立,潞王反,率百官迎之,是为末帝。后晋灭后唐,为宰相,奉高祖(石敬瑭)命,献徽号于契丹。高祖死,奉立

  • 毋车

    读音:wú chē毋车伯奇,下邳相,望出乐安。(见《风俗通》)

  • 唐玄达

    和从子。初拜安西将军、晋昌公。献文帝时,为华州刺史,屡弹压境内民变。后有罪免官。孝文帝太和年间卒。 【生卒】:?—约492 【介绍】: 北魏晋昌冥安人。唐和侄。与和同归魏,拜安西将军、晋昌公。献文帝时出为华州刺史,屡镇杏城民起事。孝文帝延兴三年,有罪免官。太和十

  • 晋人作《葛生》,刺晋献公好攻战,国人多丧。

    《诗唐风葛生》,《诗序》云:“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国人多丧矣。”《笺》云:“丧,弃亡也。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正义》:“数攻他国,数与敌战,其国人或死行陈,或见囚虏,是以国人多丧,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经五章,皆妻怨之辞。献

  • 解衣包火

    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 扬之化,施之函 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清 唐训方《里语征实》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连动 用衣服去包裹火焰。比喻对解决问题无助还会导致危险。《资治通鉴晋安

  • 赤斧

    【介绍】:西汉巴戎人。相传能炼丹,服之三十年,返老还童,毛发皆赤。

  • 亦启烈

    即“亦乞列思”。 【检索亦启烈 ==>】 古籍全文检索:亦启烈     全站站内检索:亦启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