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岗镇
在安徽省芜湖县西北部。面积51.4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火龙岗,人口850。因附近有红土岗丘起伏,形似卧龙,故俗称火龙岗,地以岗名。1955年属围山乡,1961年属围山公社,1979年置火龙岗镇。1985年围山乡并入,1992年善瑞乡并入成今境。主产稻、油菜籽、小麦、棉花。有农机、粮油、采石、柴油机铸造等厂。安徽省第二水文地质队、华东地质勘探局171大队、铁四局机务段等单位驻此。皖赣铁路、芜铜铁路、芜南公路经此。
在安徽省芜湖县西北部。面积51.4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火龙岗,人口850。因附近有红土岗丘起伏,形似卧龙,故俗称火龙岗,地以岗名。1955年属围山乡,1961年属围山公社,1979年置火龙岗镇。1985年围山乡并入,1992年善瑞乡并入成今境。主产稻、油菜籽、小麦、棉花。有农机、粮油、采石、柴油机铸造等厂。安徽省第二水文地质队、华东地质勘探局171大队、铁四局机务段等单位驻此。皖赣铁路、芜铜铁路、芜南公路经此。
集镇名。在安徽省宿松县西南部、长江北岸。属汇口镇。人口1110。古为皖鄂边界的军事要地。传朱元璋部属一程姓将领曾在此扎营,故名。产棉花、大豆、小麦、稻、花生等。有棉籽油脂、农机修配、竹篾器等厂和养殖场。县属程营轧花厂设此。坝小公路经此。通航运。
唐南诏置,治所在通海城 (即今云南通海县)。辖境约当今云南通海县以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部及越南部分地区。宋大理废。 南诏置,治通海城(今云南通海县附近)。宋大理时改置秀山郡。蒙古宪宗时置通海千户所。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通海县,为临
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庐山。《寰宇记》卷111江州德化县: 掷笔峰“在大林寺北。相传晋慧远制涅盘经成,掷笔于此”。《明一统志》卷52九江府:掷笔峰 “有泻油定心石,上有文殊岩,下有十八贤台。慧远与同社诸贤尝息于此”。
犹如说哭哭啼啼。《北齐书.尉景传》:“景有果下马,文襄求之,景不与……神武对景及常山君责文襄而杖之,常山君泣救之。景曰:‘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何须干啼湿哭不听打耶?’”文襄:指高澄。神武:指高欢。 并列 即哭哭啼啼。《北齐书尉景传》:“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
正子。位至大将军,遭疑忌,赐死。(,参见《北史》)
托忒语音译,准噶尔税务官员。一译卡拉罕、哈尔罕。准噶尔统治西北地区时派驻天山南路各城的征税人。并肩负稽查户口、赋役造册等任务。
《唐诗纪事》卷九:“立春侍宴赋诗。”卷三:“中宗立春日游苑迎春,昭容应制云:……”本年立春在十二月二十日。中宗有《立春日游苑迎春》诗,李适、韦元旦、阎朝隐、沈佺期、卢藏用、马怀素、崔日用并
战国秦地。在今陕西大荔县境。《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年(前302),“魏王来朝应亭,复与魏蒲阪”。《集解》:徐广曰,“《魏世家》云会临晋”。在今陕西省大荔县境。战国秦昭王五年(前302年),魏王来朝应亭,即此。
在今广东五华县西。《方舆纪要》 卷103长乐县: 金鱼岭 “在县西九十里。每霖雨水溢,其旁冈阜皆没,独此岭形如双鱼,鬐鬣悉具,若腾跳于巨浸中”。
穷池:失水之池。比喻处境十分困难者。《隋唐演义》三回:“何乃进不偶用,退不获安,呼吸若穷池之鱼,行止比失林之鸟,忧伤之心,不能亡已!” 偏正 枯水池里的鱼。比喻陷入困境。《隋唐演义》3回:“何乃进不偶用,退不获安,呼吸若~,行止比失林之鸟,忧伤之心,不能亡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