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苏轼《凌虚台记》

苏轼《凌虚台记》


苏轼
原文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太守:官名。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指凤翔知府陈希亮。 ②祈年、橐泉:宫殿名。下文的长杨、长杨、五柞(zuò) 仁寿、九成也都是宫殿名。

译文
    在南山脚下建城,人们的饮食起居都应该是与山相接触的。四面的山,没有哪一座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住在扶风,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常理却不该这样。这就是修筑凌虚台的原因。
    就在凌虚台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在山下自在地扶杖漫步。见到高出树林之上的山峰,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只看见的那人发髻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特殊的景观。”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止。这样有人到了台上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虛台很合适。”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一篇记。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是被霜露覆盖的地方,是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表败的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台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台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台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胜于凌虚台百倍而已呢!然而几百年后想要寻找它们大概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何况这座高台!一座高台尚且不能依靠什么求得长久存在,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回去写了这篇记。

苏轼《凌虚台记》    

猜你喜欢

  • 王屋山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九十里与山西阳城县交界处。《尚书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王屋之山,是多石。��水出焉,而西北流于泰泽。”《元和志》卷5河南府王屋县:王屋山“在县北十五里。周回十五里,高三十里”。 在山西省垣

  • 代闺人答轻薄少年

    【介绍】:崔颢作。此诗写闺中少妇的愁怨,而这愁怨完全是轻薄夫婿游侠不归造成的。叙述脉络分明,句调婉畅。

  • 打箭炉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打箭炉厅于此地,即今四川省康定县。属雅州府。地处两河交汇处,藏语“达折渚”,谐音“打箭炉”。相传诸葛亮南征,遣将郭达安炉打箭于此,故名。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为直隶厅,属四川省。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及西藏自治区宁静山以东地

  • 率头湖

    又名得胜湖。在今江苏兴化市东。《舆地纪胜》 卷43高邮军: 得胜湖,“张荣贾虎率山东强壮号义军,由梁山泊与金人转战至于承、楚,师皆舟艦。时敌监军挞辣在泰州,义军劫之,敌浸苦之。荣等亲统精甲万人设伏掩击于率头湖,出敌不意,只舸、匹马无还者,湖水为之变色,杀获敌驸马芦巴等万余人,生擒万户、千户并挞辣亲弟,破辣叔等,湖因改名得胜湖”。在今江苏省宝应县东。南宋建炎中,张荣率舟师败金兵于此,遂改名得胜湖。

  • 宋诏导河水入汴。

  • 野人

    ①上古谓居于国都之郊的人。后泛指村野之人;农夫。苏颋《经三泉路作》:“竹障山鸟路,藤蔓野人家。”②庶人;平民。白居易《拜表回闲院》:“晨兴拜表称朝士,晚出游山作野人。”③士人的自谦之称。杜甫《赠李白》:“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④指隐士。陈润《骆征君》:“野人膺辟命,溪上掩柴扉。”

  • 尹之路妻梁氏

    大城(今属河北)人。嫁岁余,夫缺吃出山海关谋生。又娶马氏,生二子。十多年不问家事。氏事翁姑,艰苦无怨言。夫死,徒步往返二千里,扶柩携后妻二子归里。 【尹之路妻梁氏作品 ==>】 

  • 供曹御史

    官名。两汉侍御史分曹理事,其在供曹者称供曹御史,掌斋祠。

  • 古长山

    即今安徽青阳县东长山。《方舆纪要》卷27青阳县:古长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秀拔群山。宋范仲淹尝读书其中,更名读山”。

  • 解褐

    谓脱去布衣,换着官服。指初仕。亦作“释褐”。《晋书·范汪传》:“护军、平南二府礼命交至,始解褐,参护军事。”《梁书·武帝纪中》:“诏曰:‘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后世沿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