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的网友点评
作者介绍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查看作者详细介绍赏析
mò chí jì
墨池记
译文注释
《墨池记》的诗词大意
临川县的城东,有一块缓缓的高地,下临溪水,叫新城。新城的上,有一个低洼的长方形水池,叫王羲之的洗砚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上记载的。
王羲之曾经羡慕张芝,池边学书,洗砚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这是王羲之以前住过的地方,难道真是这样的吗?当王羲之不愿勉强出来做官的时候,他曾经遍游东方的名胜,乘船出沧海游览,以使他在山水之间寻找到乐趣;难道他纵情山水时,又曾经在这里停留过?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所擅长的,大概也是用精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成的。
然而后代没有人能比,莫非他们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这样看来,学习上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要想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的人呢?墨池之上,现在是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盛恐怕不表现,写‘晋王右军墨池”的六字在楹柱之间标明的。
又对我说:“希望有一篇记”。
推王你的心,难道不是为了推崇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埋没,因而推爱到他的遗迹也不能废弃吗?他也要把这件事来鼓励他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而使后代人崇尚的是这样,何况仁慈的人庄士的遗留的残余思想影响到后世的人怎么办呢!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