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山石窟

龙山石窟

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四十里龙山东巅。共有洞窟9个(其中第9窟已毁),开凿于古昊天观遗址旁东、南两个崖面上。洞窟主体分三部分,第4、5窟为一组, 居崖面主要位置;第1、2、3窟为一组,分上、中、下三层;第6、7窟为一组,居第5窟左侧;第8、9窟则分别居主体崖面两侧下方。其中第4、5窟年代最早。第4窟平面近方形,平顶三壁三龛式。龛内各造一铺造像,以天尊像为主尊,旁有弟子像胁侍。此三身主尊像应是道教所奉的三清像。第5窟仅正壁开一龛,内一天尊、二弟子。窟龛形制和弟子形态均与天龙山唐代洞窟相似,开凿年代有可能早到唐代。其余各窟应为元代宋德方开凿。德方字广道,道号披云子,山东莱州市人。元太祖十四年(1219)曾随道教首领邱处机赴西域乃蛮国朝见成吉思汗,后活动于大都(今北京)、河东(今山西晋南地区)、终南山(在今陕西境)之间。太宗六年(1234)主持营造龙山石窟。龙山石窟完全为道家所开,这在国内十分罕见。


猜你喜欢

  •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明代一种文学创作主张。是七子派诗文理论的纲领性口号。提出者为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李梦阳(1473-1530年),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七年(1494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因反对宦官刘瑾下狱。瑾败,迁江西提学副使。梦阳工诗文,尤长七古,主张说实话,记实事,抒真情。以复古自命,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极力扫荡明初以来台阁体的华靡卑弱的文风,起到了开阔人们眼界的作用,时人竟相趋附。

  • 翰林医候

    宋代医官阶官名。政和三年(1113)增置,从八品。 【检索翰林医候 ==>】 古籍全文检索:翰林医候     全站站内检索:翰林医候

  • 若引

    读音:Ruòyǐn【综】 见赵翼《廿二史扎记》(63)、《魏书》若口引氏,《北史》作若引氏(27)。或系若口引省字为若引氏。

  • 记名

    清朝吏部奖叙制度。指官员有功,登记备考之例。凡文武官员著有勋绩,须交吏部或军机处存记其名,遇缺奏请任用。官员奖励方式之一。北洋政府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规定。记名和进等均为县知事奖励的第二等。

  • 茫然若迷

    迷惑不明的样子。《野叟曝言》六二回:“弟前日闻先生正论,因久溺其说,锢蔽已深,竟茫然若迷,莫措一语。” 见“茫然若失”。《野叟曝言》62回:“弟前日闻先生正论,因久溺其说,锢蔽已深,竟~,莫措一语。”

  • 厉鹗序金农《景申集》。

    见《樊榭山房文集》卷三。

  • 渤海单车

    《汉书.龚遂传》:“上以为渤海太守……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遂)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敛息,平息),盗贼亦皆罢。”龚遂治乱,反对急躁,他认为对恣肆之民不可乱捕乱杀,必须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做到原宥多数良民,惩治少数盗贼,事情方能得到

  • 周续之生。

    《宋书》卷九十三《周续之传》:“周续之字道祖,雁门广武人也。其先过江居豫章建昌县……景平元年卒,时年四十七。”据此推之,其当生于本年。

  • 孙德昭

    唐末五代时盐州五原(今陕西定边)人。世为州校。以荫累职为左神策指挥使。唐光化三年(900),宦官刘季述等废昭宗立太子裕,他应宰相崔胤之命,与都将董彦弼、周承诲于次年元旦杀季述等,奉昭宗复位,因拜同平章事,充静海节度使,赐姓名李继昭,三人俱留宿卫,时称“三使相”。

  • 琴等焦尾

    源见“焦尾琴”。比喻琴质优良。唐 顾况《谢王郎中见赠琴鹤》诗:“此琴等焦尾,此鹤方胎生。” 【检索琴等焦尾 ==>】 古籍全文检索:琴等焦尾     全站站内检索:琴等焦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