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谚语及其生态学道理(汇总六篇)。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轻盈带水气。以下是一些精选的物候谚语及其背后的生态学原理,供大家参考与阅读。
1、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2、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3、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4、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5、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出要带雨伞或笠麻(斗笠)。
6、老鼠做窝,寒流将到。
7、白鹭飞溪河,洪水必然到。
8、蚂蚁搬家,长虫(蛇)穿道,大雨滂沱。
9、鸡早(进笼)睛,鸭早(进笼)雨。
10、狗食(喝)水,天落(降)雨。
11、大棘开花好种棉,小棘开花好莳田。
12、笋壳包蚤(跳蚤)来,芒花扫蚤去。
13、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有点水。
14、热(日指太阳)朗昼,两头溜。
15、热头(太阳)送山,天光(明天)一般般。
16、热头射一射,落雨落到夜。
17、月光生毛,落雨居多。
18、南闪(电)三日,北闪对时。
19、雷公先喝歌,有雨也唔(不)多。
20、久晴见雾雨,久雨见雾晴。
21、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
2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3、乌云在东,有雨也唔凶。
24、天上云交云,地下雨淋淋。气象气候
25、石柱出汗,大雨滚滚。
26、缸壁出水,会落在雨。
27、白蚁绕灯飞,天将发(降)大雨。
28、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出要带雨伞或笠麻(斗笠)。
课结束了,可学生们还为刚才在影片中所观看到的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语言而赞叹不已,他们由衷地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他们议论纷纷,小脸蛋上不时洋溢着兴奋的笑脸。看得出学生们完全沉浸在刚才的影片中。
这堂课我借助电影媒体,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从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馈,便于适时调整已定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自主化的读书方式,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将生字读得准确,将课文读得通顺,而重点放在师生共同评读上,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本课中,我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以“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的自然现象中,使学生懂得大自然到处有语言,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学习,爱自然的情趣。
课文中例举了三种大自然的现象,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大自然的现象以及所要告诉人们什么。小组的反馈、交流,而课件的运用适当又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此举在朗读方面尤为体现,从一开始语调的比较平淡到最后的激情朗读,从一开始的面无表情到最后的摇头晃脑,每次读都有每次的不同,“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从读中让人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一言难尽。最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给课文配音,这一举措,使所有的学生都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我来!”影片的回放,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因此,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把教学的过程变革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移。
最后我又设计了再看电影,学生仿照课文2、3、4小节的样子说说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环节。在让学生学习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通过仿说,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显风采,从而真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学习,爱自然的情趣。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写文章时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导入:
同学们,七年级时,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两分钟内读完。
2、理清文章条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齐读第1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标出有关词句。
(3)课文在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时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讨论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开篇用“沉睡”“苏醒”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共有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了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2、学习第2、3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2)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指名回答)
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许多”说数量不少,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文中有许多词语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关于物候的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物候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现在,让我们继续跟随竺可桢,探索物候学的奥秘。
1、指名朗读第4、5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5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2、默读第6~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3、齐读第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1)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3)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4、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说明的条理性强。,文章首先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课文又在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则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它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最后一部分,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希望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更大的农业丰收。,2、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作者为了使文章通俗易懂,采取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第二,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运用优美、描写性语句和大量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例变得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
一、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二、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四、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本课教学我将课标的新理论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对身边物候现象的关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了以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明确要求学生留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全文思路清楚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全文计划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共设计了五大板块。先由教师朗读有关四季的着名诗句让学生猜出季节并说出依据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内在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典雅的语言特点。熟悉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一)满足的地方
1、备课充分,构思精巧,思路清楚,尤其是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语言衔接上,只要下功夫,收获还是挺大的。
2、导语的设置效果良好,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有利的'学习情境。
3、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超乎教师的预设,为顺利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4、提问的技巧,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因素。
5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敏,学习爱好较为浓厚,为学习后面几篇科普文作了铺垫。
(二)反思的地方
1、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出了教师原来的设计。因此,在备课时应设置少量反馈性的习题,以备课堂需要,这样既重视了能力练习,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了。
2、对学生的评价定位有待于加强。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我预设的问题有的没有达成我预想的效果。这是我备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教学点。不过也证明可以依生随堂,锻炼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堂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今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不断反思,发扬好的方面,改进并完善不足之处。
之二
福建宁德 陶丽春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日)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