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井蛙之见

井蛙之见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虚:所居之处。意谓由于所处环境的限制和影响,造成观察问题和判断事物的偏颇与狭隘。后因以“井蛙之见”形容目光短浅,见闻偏狭。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杂剧院本》:“予观此剧。尽有高出其上者。世人未曾遍观,逐队吠声,诧为绝唱,真井蛙之见耳。”


偏正 有如井底下青蛙的目光。比喻见识浅陋褊狭。罗国士等《黑水魂》:“小侄只是一个边陲小吏,不免有~,说出来恐怕要贻笑大方。”△贬义。常用于表示人的阅历短浅,见识片面。→坐井观天一偏之见 ↔见多识广 深知灼见。 也作“井管拘墟”、“井中视星”、“拘墟之见”。


猜你喜欢

  • 东海县

    ①北齐分广饶县置,属东海郡。治所即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南城镇。隋开皇初废。仁寿元年(601)改广饶县复置东海县,唐武德四年(621)为环州治,八年(625)改属海州。南宋端平二年(1235)至淳祐十二年(1252)间曾徙海州治此。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朐山县。 ②1912年改海州置,后属

  • 二十四日,方国珍以温州、台州、庆元降于朱元璋。

    见《明史》卷一《太祖本纪》。据《元史》卷四十五《顺帝本纪》,本年十月,元廷以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 崖南镇

    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端,南临南海。面积113平方千米。人口约1万。镇人民政府驻交贝石,人口 3120。 清康熙年间黄氏从本县黄冲迁来成村落。1958年后建圩。因在崖门之南,故名。明、清时属沙村司寿宁乡悦水都。1931年属新会县第七区,1950年改属第十一区崖南乡。1971年置崖

  • 步兵骂竖子

    源见“广武叹”。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清程先贞《和陶饮酒》:“步兵骂竖子,武牢望三秦。”

  • 李怀光

    【生卒】:729-785 靺鞨族人。少从军,甚受郭子仪礼遇,以功拜开府仪同三司。为河中尹时,吐蕃不敢犯边,并平定了刘文喜叛乱。数次大败叛军朱泚,但迟疑不敢收复长安。兴元元年举兵反叛唐廷,兵败被杀。(,参见《新唐书》224上/6375) 【生卒】:729—785 【介绍】: 唐渤海

  • 攀桂

    ①攀援桂树或攀折桂枝。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之一:“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②同“攀桂枝”。杜淹《寄赠齐公》:“佩兰长坂上,攀桂小山前。”杜甫《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有喜留攀桂,无劳问转蓬。”③喻科举登第。武元衡《长安秋夜怀陈京昆季》:“甲乙科攀桂,图书阁践蓬。”赵嘏《东望》:“同郡故人攀桂尽,指诗吟问泬寥天。”参见“郤诜丹桂”。

  • 三元洞

    在今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西。《方舆纪要》卷115嶍峨县:三元洞在“县西十五里。两山并峙,东西二门高十余丈。洞分三层,可容一二百人”。在云南省文山县城西、西华山悬崖绝壁上。为一天然秀丽而险峻的溶洞,有并列三洞口,故名。相传清道光年间有道士在此隐居,光绪时始建亭台楼阁。从山脚沿石级而上,过山门抵中亭,有一宽阔庭院,出院庭有一拱门石洞,洞口镌“云梯”二字。洞内轩敞空爽,阴森逼人。洞前有光绪年间西蜀鲍超的碑

  • 入国问俗

    到一个新的国家,先打听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免违犯。《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亦作“入境问俗”。宋.苏轼《密州谢上表》:“入境问俗,又复过于所期。” 见“入境问俗”。宋岳珂《桯史张元吴昊》:“景祐末有二狂生,曰张曰吴……逻

  • 感劳山

    在今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东南。《元丰九域志》 卷9: 感恩县有感劳山。《明一统志》卷82琼州府: 感劳山 “在感恩县北一十里。宋时大军平黎,至此秋毫无犯,土人感其德而劳之,故名”。

  • 东高山

    又名登山、东门山。在今湖北咸宁市东。《清一统志·武昌府一》:东高山“在咸宁县东 一里。为邑之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