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宋史·柴中行传》

《宋史·柴中行传》


宋史
原文
  柴中行,字与之,余干人。绍熙元年进士,授抚州军事推官。权臣韩侂胄禁道学,校文,转运司移檄,令自言非伪学,中行奋笔曰:“自幼读程颐书以收科第,如以为伪,不愿考校。“

  调江州学教授,母丧,免,广西转运司辟为干官,帅将荐之,使其客尝中行,中行正色曰:“身为大帅,而称人为恩王、恩相,心窃耻之。毋污我!“摄昭州郡事,蠲丁钱,减苗斛,赈饥羸。转运司委中行代行部,由桂林属邑历柳、象、宾入邕管,问民疾苦,先行而后闻,捐盐息以惠远民。嘉定初,差主管尚书吏部架阁文字,迁太学正,升博士。转对,首论主威夺而国势轻;次论士大夫寡廉隅、乏骨鲠,宜养天下刚毅果敢之气;末论权臣用事,包苴成风,今旧习犹在,宜举行先朝痛绳赃吏之法。谓太学风化首,童子科覆试胄子舍选,有挟势者,中行力言于长,守法无秋豪私。迁太常主簿,转军器监丞。

  出知光州,严保伍,精阅习,增辟屯田,城壕营砦、器械糗粮,百尔具备,治行为淮右最。又条画极边、次边缓急事宜上之朝廷,大概谓:“边兵宜如蛇势,首尾相应。草寇合兵大入,则邻道援之;分兵轻袭,则邻郡援之。援兵既多,虽危不败。“又言:“淮、襄土豪丁壮,往者用兵,倾赀效力者,朝廷吝赏失信,宜亟加收拾,亦可激昂得其死力。“

  迁西京转运使兼提点刑狱。中行谓襄阳乃自古必争之地,备御尤宜周密。时任边寄者政令烦苛,日夜与民争利,中行讽之,不听。天方旱,尽捐酒税,斥征官,黥务吏,甘澍随至。官取盐钞赢过重,课日增,入中日寡,钞日壅。中行揭示通衢,一钱不增,商贾大集。改直秘阁、知襄阳兼京西帅,仍领漕事。江陵戎司移屯襄州,兵政久驰。中行白于朝,考核军实,旧额二万二千人,存者才半,亟招补虚籍。自是朝廷以节制之权归帅司。重劾李珙不法以惩贪守,时扈再兴有功以厉宿将,上关朝廷,下关制阃。

  迁江东转运司判官,旋改湖南提点刑狱。豪家习杀人,或收养亡命,横行江湖,一绳以法。华亭令贪虐,法从交疏荐之,中行笑曰:“此欲断吾按章也。“卒发其辜。入为吏部郎官。以立志启迪君心,言好进、好同、好欺,士大夫风俗三敝。选曹法大坏,吏缘为奸,中行遇事持正,不为势屈,由是铨综平允。

  擢宗正少卿。上疏谓:“陛下初政则以刚德立治本,更化则以刚德除权奸,今者顾乃垂拱仰成,安于无为。夫刚德实人主之大权,不可以久出而不收,覆辙在前,良可鉴也。“又曰:“朝廷用人,外示涵洪而阴掩其迹,内用牢笼而微见其机,观听虽美,实无以大服天下之心。曩者更化,元气复挽回矣。比年欲求安静,颇厌人言,于是臣下纳说,非观望则希合,非回缓则畏避,而面折廷诤之风未之多见,此任事大臣之责也。“

  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孟春,大雨震电,雷雹交作,边烽告急,至失地丧师,淮甸震汹。中行亟奏内外二失,朝廷十忧,大要言:“今日之事,人主尽委天下以任一相,一相尽以天下谋之三数腹心,而举朝之士相视以目,噤不敢言。甚至边庭申请,久不即报,脱有阙误,咎当谁执?“

  调秘书监、崇政殿说书。极论“往年以道学为伪学者,欲加远窜,杜绝言语,使忠义士箝口结舌,天下之气岂堪再沮坏如此耶?“又谓:“欲结人心,莫若去贪吏;欲去贪吏,莫若清朝廷。大臣法则小臣廉,在高位者以身率下,则州县小吏何恃而敢为?“又论内治外患,辨君子小人,大略谓:“执政、侍从、台谏、给舍之选,与三衙、京尹之除,皆朝廷大纲所在,故其人必出人主之亲擢,则权不下移。今或私谒,或请见,或数月之前先定,或举朝之人不识。附会者进,争为妾妇之道,则天下国家之利害安危,非惟己不敢言,亦且并绝人言矣。大臣为附会之说所误,边境之臣实遁者掩以为诬,真怯者誉以为勇,金帛满前,是非交乱,以欺庙堂,以欺陛下。愿明诏大臣,绝私意,布公道。“

  进秘阁修撰、知赣州。汉盗有方,境内清肃。丐祠得请,以言罢。理宗即位,以右文殿修撰主管南京鸿庆宫,赐金带。卒。所著有《易系集传》、《书集传》、《诗讲义》、《论语童蒙说》。

译文
    柴中行,字与之,余干人。绍熙元年(1190)考中进士,被授予抚州军事推官。权臣韩胄禁道学,考校文字,转运司传檄文,让柴中行自己讲伪学的错处,柴中行奋笔写道“:我从小读程颐的书才考中进士,如果认为是伪学,不愿考校。”

  柴中行调任江州学教授,母亲去世除去丧服后,他被广西转运司召用为干官,统帅要荐举他,派自己的门客试探柴中行,柴中行严肃地说:“身为大帅,而称别人为恩主、恩相,我感到这很可耻。不要玷污我!”他负责昭州政事,免去丁钱,减少苗斛,赈济贫困。转运司委托柴中行去巡视属郡民情,他由桂林属县经柳、象、宾州进入邕管,询问百姓的疾苦,先处理各种事情而后汇报,除去盐息使远地百姓受惠。嘉定初年,柴中行被差遣为主管尚书吏部架阁文字,升为太学正,博士。百官轮次奏事,他首先论说君主的威严被侵夺那么国势就轻;其次论说士大夫寡廉耻、少骨气,应该培养天下刚毅果敢的风气;最后论说权臣当政,包庇成风,现在旧习仍在,应采用先朝严惩赃吏的法令。他认为太学是风教的先锋,童子科复试胄子舍选,有恃势营私的,柴中行向长官提出,守法无私。他升为太常主簿,转为军器监丞。

  柴中行出朝任光州知州,他严格保伍法,精练兵卒,增辟屯田,城壕营寨、器械粮草,全都齐备,治理政务的成绩是淮右之首。又逐条规定离边境最近、离边境稍近的地方,有紧急事应上奏朝廷,大概说:“边防兵应像蛇一样,首尾相应。草寇合兵进犯,那么邻道来救援,草寇分兵袭击,那么邻郡来救援。援兵多,虽危险但不会失败。”又说:“淮、襄的土豪丁壮,过去用兵时,对那些倾财效力的人,朝廷没守信用,不给以赏赐,应该立即加以补救,也可以使他们情绪激昂,为国效死力。”

  柴中行升为西京转运使兼提点刑狱。他认为襄阳是自古以来必争之地,守备尤其应该周密。当时任边帅的人政令烦苛,日夜同老百姓争利,柴中行规劝他们,他们不听。当时天大旱,柴中行除去全部酒税,指斥征税官,给酷吏处以黥刑,随后就下雨了。官府收取盐钞赢余过重,赋税日益增多,商人不愿意经营,官府收入日益减少,盐钞日益滞积。柴中行在交通要道出告示,表示盐税一钱不增,商人又集中在这里。柴中行改任直秘阁、襄阳知府兼京西统帅,仍任转运使。江陵戎司移驻到襄州,兵政久已松弛。柴中行向朝廷汇报,考核军队虚实,旧额有军人二万二千,现存的才半数,立即招补缺额。从此朝廷把节制的权力归到帅司。强烈弹劾李珙的不法以惩戒贪官,阐明扈再兴有功以勉励宿将,上关朝廷,下关将帅。

  柴中行升为江东转运司判官,不久改为湖南提点刑狱。豪强家习于杀人,或者收养亡命之徒,横行江湖,柴中行把他们都绳之以法。华亭县令贪虐,执法的吏人交相推荐他,柴中行笑着说:“这是想阻止我按规定处理他呀。”最终还是处治了他。柴中行入京为吏部郎官。因为他立志要启迪君心,上奏说喜欢升官、苟同、欺罔,是士大夫风俗的三个弊病。选择曹官的法则被破坏,官吏互相攀援为奸,柴中行遇事都持平公正,不为权势所屈服,因此选官公平。

  柴中行被提升为宗正少卿。他上疏说“:陛下刚秉政就把刚德定为治国的根本,改变风俗就用刚德除去权奸,如今可以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但是刚德实在是人主的大权,不能总拿出来而不收回,先前的教训,是可以很好地借鉴呀。”又说“:朝廷用人,表面上显示包容,而暗地里掩饰情迹,内定要任用得宠的人,而表面上故意突出他,让他有机会表现,听到和看到的虽然很好,实际没什么可以使天下人心服的。先前改变风俗,元气已被挽回了。近年想求得清静,十分厌恶人们进言,于是大臣奏事,不是观望就是迎合,不是徘徊就是退避,而当面和陛下争辩的风气不多了,这是掌权大臣的责任。”

  柴中行兼任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四月,天降大雨冰雹,雷电交加,边境告急,以致失地丧师,淮甸震动。柴中行马上奏明朝内外有二条失误,朝廷有十条忧患,大概是:“今日的事,是因为君主把天下事都委托给一个宰相,这个宰相又把治理天下的策略只和几个心腹商议,而满朝官员只能相视以目,不敢进言。甚至边境地区有什么请求,很久也不报上来,如果有什么失误,谁来负责?”

  柴中行被调为秘书监、崇政殿说书。他透彻地论述说“:往年把道学看作伪学的人,想把讲求道学的人流放到远方,堵塞言路,使忠义的人闭口不言,天下的风气怎能再被破坏成这样呢?”又说“:要想获得人心,不如除去贪吏;要想除去贪吏,不如使朝廷清明。大臣守法则小臣廉洁,身居高位的人以身作则,那么州县小吏凭什么敢胡作非为?”又论说治理内政和外患,分辨君子和小人,大概是:执政、侍从、台谏、给舍的选用,和任命三衙、京尹,都是朝廷的大事,因此选用的人一定是君主亲自提拔的,这样大权不交给臣下。现在或是私谒,或是请见,或是在几个月之前就先定下来,或者是满朝官员不认识。附会的人被任用,争相做妇人做的事,对天下国家的利害安危,不只自己不敢说,而且也不许别人说。大臣被附会的邪说所贻误,边境守臣中真正逃跑的被他们遮掩而认为是受到诬陷,真正怯懦的被他们赞扬成是勇敢,金帛堆在陛下面前,是非混淆,来欺骗国家,欺骗陛下。希望明确诏告大臣,去掉私心,开诚布公。”

  柴中行升为秘阁修撰、赣州知州。他治盗有方,赣州地区很清静。他请求辞官回家祭祀,得到允许,因言论被罢官。理宗即位后,柴中行以右文殿修撰的身份主管南京鸿庆宫,理宗赐给他金带。柴中行去世。柴中行著有《易系集传》、《书集传》、《诗讲义》、《论语童蒙说》。

《宋史·柴中行传》    

猜你喜欢

  • 仪同府

    官署名。西魏、北周府兵开府府所辖军团一级机构。亦称仪同三司府。置主管将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简称仪同将军;又设长史、司马、司录,皆六命;中郎、掾、属,皆四命;列曹参军,正三命;参军事。北周建德四年(575)改仪同三司为仪同大将军后,遂为仪同大将军府简称。隋代左右

  • 石榴园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资治通鉴》:唐宝应元年(762),仆固怀恩等攻击史朝义,“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贼又败”。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资治通鉴》:唐宝应元年(762年)仆固怀恩等击史朝义,“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贼又败”,即此。

  • 朝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共1920597人(1990年统计数),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3省,少数散居于内蒙古和北京市等地。与古朝鲜、高句骊有渊源关系。其远祖本居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半部。高丽国亡后,居辽东一带者部分内迁或在原住地逐渐与汉族融合;部分迁居朝鲜半岛,与新罗人结合形成新的高丽族,明初改称朝鲜。17世纪末又开始零星迁居我国,大批迁入主要有两次:清同治八年(1869),因朝鲜半岛北部发生空前

  • 欣平县

    南朝宋元嘉十年 (433) 侨置,属宋宁郡。寄治成都 (今四川成都市)。南齐属永宁郡。北周废。

  • 献县

    明洪武八年 (1375) 改献州置,属河间府。治所即今河北献县。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在河北省东南部。属沧州市。面积1191平方千米。人口56.6万。辖4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乐寿镇。西汉置乐成县,治今献县东南,为河间国治。东汉改名乐陵县。三国魏复名乐成

  • 会衔

    官场用语。清制,凡公文由两人以上联合署名者称“会衔”。

  • 赵秩

    明人。洪武三年为莱州同知。时日本海盗屡寇山东、福建沿海地区。秩奉诏使日本责之。日本对秩礼遇有加,秩遂引其使入朝。

  • 蓼莪咏废

    《晋书.王裒传》载:王裒父名仪为文帝司马。后因故被司马昭所杀。裒痛父非命,未尝西向坐,示不臣朝廷。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蓼莪》的内容是写孝子追念父母的,为了不致引起王裒的哀痛,故门人受业者废读《蓼莪》之篇。后因以“蓼莪咏废”或“废蓼莪”为追念父母尽心守孝的典故。

  • 南监本

    明南京国子监所刻书。国子监刻书始于五代,宋代因之。明南北国子监均行刻书,南监所刻较多。 【检索南监本 ==>】 古籍全文检索:南监本     全站站内检索:南监本

  • 东津墟

    即今广西贵港市东郁江南岸东津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贵县图:东有东津墟。民国《贵县志》卷1:东津塘,“《梁志》作东津埠,又作思涌埠,在县东五十里……毗连边境,客货出入,以此为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