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和平镇

和平镇

即今浙江长兴县南四十里和平镇。宋 《嘉泰吴兴志》 卷10: 长兴县有和平镇。《方舆纪要》 卷91长兴县: 和平镇 “在县南五十里。宋置税务于此,元改巡司。明初废”。


(1)在山西省汾西县东南部。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和平,人口 1100。其名取“和好平安”之意;一说系由黄皮雅化而来。1949年属汾西县三区,1956年设和平基点,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特产红枣、梨。有煤矿。公路通霍州、洪洞、蒲县、汾西等地。(2)在吉林省东丰县西南部,西邻辽宁省。面积94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老荒营,人口 9860。1961年取境内村名设和平公社,1984年改镇。主产玉米,并产人参、鹿茸。有机械、农机、制砖等厂。202国道经此。(3)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西南部。面积198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解放村,人口 2650。1946年设西和区,1949年改第三区。1956年设和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改镇。主产玉米、小麦。有建材、粮油加工等厂。公路通青山等地。(4)在黑龙江省泰来县西部。面积311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长青村。1950年称第十区,1955年改称和平区。1956年设和平乡,1958年并入塔子城公社。1962年成立和平公社,1967年改向阳公社,1969年复称和平公社,1984年复和平乡,2000年设镇。产玉米、高粱、谷子、花生、葵花子等。有养羊、养牛等业及建材、农机修造等厂。(5)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南部。面积57.7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和平,人口 5800。以境内和平农场命名。1966年从武墩公社析置和平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改置镇。产稻、小麦、玉米、蔬菜等。有水泥制品、鞋帽、面粉、畜禽加工等厂。有公路通市区。(6)在浙江省长兴县东南部,东邻湖州市。面积95.2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和平,人口 2530。宋设税务及酒库,元设税务及巡司。清乾隆年间置和平镇。1985年置镇。产稻、油菜籽、茶叶、毛竹等。有硼砂矿和石料、花岗石等厂。商贸颇盛。公路通县城。(7)在福建省邵武市西南部、和田溪北岸。面积192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和平,人口 4550。原名禾坪,雅称为今名。清为和平分县治所。1949年设和平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镇。早在唐代就圩市繁荣。属丘陵地形,金溪和田溪两岸有狭长小平原,为主要产粮区。盛产茶叶,尤以“关心茶”著名。有采矿(硫铁矿和钨矿)、制茶、农具、粮油加工等厂(矿)。镇区多明、清建筑。为市西南部农贸集市。古迹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奎光塔、光云寺等。(8)在福建省漳平市中部。面积83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和平,人口 2720。以明属居仁里和坪社衍为今名。1952年设和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4年置镇。产稻、木材、柑橘、油茶等。历史上以产陶瓷闻名。有农机厂、煤矿、水电站。鹰厦、漳龙铁路经此。福三、岭和公路经此。名胜“石鼓迎仙”为“漳平八景”之一。(9)在湖南省桂阳县中部偏北。面积114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和平圩,人口 4800。镇以驻地名。1950年为和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3年置镇。主产稻,并产烤烟、大豆、油茶、花生、生姜、瓜果等。所产李子、杨梅有名。矿产有铅、锌、锰、铁等。有锰矿、电站和修配厂。设有圩场。公路通塘湾与衡桂公路相接。(10)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中部。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14.7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寨,人口 9140。盛产蚝,原名蚝坪。南宋末年文天祥率军抗元,路经此地倡议改名和平。1952年为县第四区,1955年称和平区。1956年划为花瓶、溪头、港头三乡,1958年合设和平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地处练江下游冲积平原。为市稻高产区之一,柑橘主产地。山地种薪炭林、水果和茶叶等。淡水养殖为传统副业,盛产鲢、鳙、青、草等鱼。特产和平葱饼、长春药酒、熏鸡。有眼镜、塑料、服装、五金、机械、饼食加工等厂。为市主要海产品集散地之一。324国道经此。古迹有和平桥、灵泉寺、大峰墓、报德古堂等。(1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中部偏西。面积172平方千米。人口6.7万。镇人民政府驻和平圩,人口 3050。取“永久和平”意得名。1950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63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置镇。产稻、甘蔗、花生、西瓜、生姜、薯类、荔枝、龙眼等。有罐头、农机、锯板、山楂、松香、红砖等厂。有农贸集市。为“荔浦芋”、大乌圆、肉鸡重点出口基地。公路通濛江、太平及平南县。水路通濛江、太平等地。(12)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乘坡河畔。面积315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乘坡圩,人口 7000。因地处乘坡河岸,故名。1986年建镇。产稻、甘薯、橡胶等。有藤椅厂等。周围有青梅、母生、毛丹等贵重木材。有珍贵动物金钱龟。有公路通224国道。(13)在贵州省惠水县西北部,涟江、濛江汇合口。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85.4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和平村,人口 3500。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程番武胜军安抚司,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后,历为府、州、县治所。1935年置和平镇。1953年更名城关镇,1958年撤镇,1963年复置。1984年复名和平镇。1991年惠明、斗篷二乡并入。有造纸、炼铁、医疗器材、农机、酿酒、木螺钉、工艺木器、制鞋等厂。所产黑糯米酒有名。贵罗、谷大公路在此交会。(14)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东部、乌江沿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五街,人口 3670。元为沿河长官司治所。明设沿河祐溪长官司,为治所。清同治九年(1870年)设沿河弹压同知。1913年始为沿河县治。1932年置西岸镇,后改和平镇。1953年更名城关镇。1958年改公社,1962年复置和平镇。1967年更名红旗镇。1983年复名和平镇。地处乌江河谷地带。主产稻、玉米、小麦、蔬菜、瓜果。有农机、印刷、酿酒等厂。326国道与沿印公路交会于此。乌江通航。(15)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部。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祁家庄,人口 1160。解放前属金塔和金羊两乡所辖。1949年解放后属金羊、金塔两区所辖。1955年改建中心乡。1958年中心、柏树两乡合并设金塔公社。1962年析置和平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置镇。产小麦、谷子、玉米、马铃薯、胡麻、甜菜、葵花子等。有农具、砖瓦、磷肥等厂。兰新铁路、312国道经此。(16)在甘肃省榆中县西部。面积102.5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袁家营,人口 1700。“和平”之名系1949年解放兰州时彭德怀所题。1949年为皋兰县定远区和平乡。1956年袁家营、沈家河、祁家坡、大池泉、菜籽山、兰山六乡并入。1958年分建兰山、和平二公社,1963年划归榆中县。1983年改和平乡,1998年改镇。陇海铁路、312国道和兰宜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尹壮图

    【生卒】:?——1808 字楚珍。云南昆明人。乾隆中期进士。历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末年,上疏请停督抚罚款贷罪之制,得罪贬职。嘉庆中,屡上疏言时政,论及科举、满洲子弟教育、政治机构等,多不得准。嘉庆十三年卒。 【生卒】:?—1808 【介绍】: 清云

  • 商山老

    同“商山四皓”。唐贾曾《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招贤已从商山老,托乘还征邺下才。”【词语商山老】   汉语词典:商山老

  • 气势汹汹

    汹汹:声势很盛的样子。形容声势凶猛。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一:“任国忠装出气势汹汹的样子。” 主谓 气焰盛,声势大。语本《荀子天论》:“君子不以小人之汹汹也辍行。”汪文风《雾城斗》:“寡瘦脸的军统特务曹俊青,就从老远老远的地方,一边用嘶哑的嗓音吆吼道:‘

  • 漢紀年 干支己巳 公元前172年

    朝代或國名 國家支配者 建 都 廟 號 謚 號 建 元 年號年次 輔 政 者 備 注 漢 ④劉恒 長安 太宗 文 2 8 張蒼  南越 ①趙佗 番禺  武王  35   閩越 無諸 東冶    31   東海 摇 東甌       匈奴 ②老上     2   月曆表(建亥)              

  • 潘炜

    【介绍】:晚唐人,余无考。《全唐诗补编·续拾》收其诗1句。

  • 百丈竿头

    参见[百尺竿头]。《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偏正 佛教比喻道行造诣达到很高境界。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用于描写境界高超。

  • 泄水

    据《水经泄水注》,自今安徽六安市西南分沘水(今淠河)西北出,北过芍陂西,与沘水合,即今汲河。唯今汲河河源已与淠河隔绝,下游经城东湖改入淮河,不再入淠。 【检索泄水 ==>】 古籍全文检索:泄水     全站站内检索:泄水

  • 苌弘化碧

    《庆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信任)。故伍员流于江(指吴王将他的尸体沉入江中);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化碧之事当是后人的演义传说。后因以“苌弘化碧”的典故,比喻忠贞之人遭谗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元

  • 丁仪为西曹掾,曹操悔不嫁以爱女。

    《魏志•陈思王植传》卷十九裴注引《魏略》:“寻辟仪为掾,到与议论,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魏志•桓阶传》:“又毛玠、徐奕以刚赛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按,丁仪所辟掾当为西曹掾,时在曹丕反对曹操

  • 缅甸馆

    官署名。明、清负责缅甸语言文字翻译的机构。永乐五年(1407)始置,设译字生、通事以掌其事。初隶翰林院,弘治七年(1494)改隶太常寺。清初沿置,隶翰林院。乾隆十三年(1748)省并入礼部。 【检索缅甸馆 ==>】 古籍全文检索:缅甸馆     全站站内检索:缅甸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