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长沙镇

长沙镇

(1)在江苏省如东县东北部,濒临黄海。面积97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季家园,人口 3300。以境内长沙自然镇命名。1949年为长沙乡,1956年四桥、三邻二乡并入。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为长沙乡。1994年与北坎、卫海二乡合置长沙镇。2000年北渔乡并入。产稻、小麦、棉花、蚕茧、水产品等。滩涂资源丰富,产贝类等海产品。有纺织、化工、建材、节能灯、模具等厂。掘李等公路经此。(2)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南端。面积92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长沙圩,人口 1850。因处梅江河畔,河床有大片沙滩,俗称长沙坝,故名。1949年后属梅南区。1956年析置长沙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1988年改属梅江区。地处莲花山西麓。主产稻,并产花生、甘蔗、生姜、甘薯等。工业有建材、钾肥,还有竹、藤器厂和石灰厂。206国道经此。是革命老区,有烈士纪念碑。古迹有罗衣塔(塔仁塔)。(3)在重庆市开县南部。面积116平方千米。人口6.7万。镇人民政府驻义字觉,人口 7980。原名长沙坝。1953年析兼善、陈家二乡置长沙乡。1956年并入陈家乡。1961年由陈家、兼善二公社分置长沙公社。1981年改乡,1985年建镇。1992年一心、陈家二乡并入长沙镇。主产稻、玉米、小麦、薯类。特产柑橘。曾被国务院命名“全国柑橘生产样板”。为农副产品集散地。有采煤、炼铁、建筑建材、食品等厂。万城及开岳公路经此。(4)在贵州省赤水市北部、习水河下游沿岸。面积102平方千米。人口2.24万。镇人民政府驻长沙,人口 2000。清为赤水里一甲。1929年置长沙镇及高洞、宝珠、双石、笃睦等乡。1958年撤乡镇建红光公社。1961年析建长沙、笃睦公社。1965年由习水县划入。1985年改置乡,1991年合并置长沙镇。产柑橘、楠竹。有水果罐头厂,竹器、造纸、酿酒等手工业。马合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灌云县

    在江苏省东北部、新沂河北岸,东临黄海。属连云港市。面积1878.2平方千米。人口107.2万。辖8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伊山镇。1912年析东海县东境置县。因南带灌河,北枕云台山,取2地名首字命名。据赵如珩《江苏省鉴》:灌云县“因藉云台、灌河之名,遂谓之为灌云”。治今板浦

  • 陈陶(?—约885前)约本年(849)复归洪州。

    陶,以诗名家。字嵩伯。籍贯不详。早年有读书封侯之志。举进士不第。大和中游闽,干谒州郡。会昌中寓洪州。后游容州、广州。本年(849)返洪州。后以大中十二年(858)江西军乱,隐西山,以种柑橘为生,读书为事。病卒于山中。与任碗、元李、贯休等友善。工诗。张为《诗人主客图》

  • 秦传序

    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淳化五年(994),任夔峡巡检使。李顺起义军攻开州城,传序督士卒昼夜拒战,危蹙日甚,僚吏皆投降。传序誓不投降,城陷,投火死。宋江宁人。太宗淳化五年,充夔、峡巡检使。督士卒守开州,拒战李顺义军。城破,赴火死。

  • 洋屿

    在今福建泉州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99泉州府晋江县: 洋屿在 “府西南十里。四围田畴数百顷,屿特起其中”。

  • 柏兴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五年 (1392) 改柏兴州置,属建昌卫。治所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北卫城。二十六年 (1393) 改置盐井卫。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柏兴州置,治今四川省盐源县东北卫城。旋改盐井卫。

  • 司马暠

    南朝梁、陈时人,字文升,祖籍河内温县(今属河南)。年十二母卒,几一旬水浆不入口,号痛欲绝。父卒,哀毁逾甚,结庐于墓,守丧数载。梁元帝时为太子庶子,江陵陷,被俘入关中。太建八年,自周还朝,历为太中大夫、司州大中正,卒于官。有集十卷。(,参见《南史》) 【介绍】:

  • 兀良哈三卫

    明朝在东北所设朵颜、福余和泰宁三个蒙古卫的总称。亦称“朵颜三卫”。因该地居住有蒙古兀良哈人而得名。元代,※者勒蔑的后人率兀良哈人的一支跟随※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子额勒只带入居东部封地朵颜山(今大兴安岭南麓)一带,并与东迁至肇州的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混合。洪武二十年(1387),明军收降雄踞东北的纳哈出。翌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败亡,故元辽东诸部降明。二十二年(1389),明设泰宁、朵颜

  • 云端双履

    源见“王乔凫舄”。美称县官。元 赵孟?《赠永清曹显祖县尹》诗:“云端双履去,花底一琴闲。”

  • 郑白驎

    羲长兄。与弟小白、洞林、叔夜、连山横行乡里,乡民视之如寇仇。(,参见《北史》)

  • 长安城

    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位于陕西省渭河平原中部、渭河之南、秦岭以北。 ①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渭水南岸,地势险要,历史悠久。早从公元前1162年起,先后有不少王朝在此建都。西汉高帝七年(前200),自栎阳迁都于此。惠帝时(前195—前188在位),修筑城垣,周65里,开城门12,内设3宫、9市、8街、9陌、160里巷。此后新莽、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均曾都于此。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诸族大批内迁中原,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