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

宋 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 瀣一气。”后以“沆瀣一气”指气味相投的人联结一起。今多用于贬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医》:“天之报施老奴者,如此不爽,纵有百子,亦必沆 瀣一气,岂复有以德报怨者?”


主谓 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王火《战争和人》8卷:“他是个会看潮流也识时务有点两面的人物,同他见见,并非同他~,没有什么不好。”△贬义。用于指人勾结在一起做坏事。→狼狈为奸 一丘之貉 ↔格格不入


“沆 ( hànɡ) 瀣 ( xiè) 一气”指气味相投、互相勾结,用于贬义。

“沆瀣”为什么 “一气”呢?

“沆瀣”,夜间的水气、露水。 《集韵》: “沆瀣,海气。一曰露气,一曰北方夜半之气。”夜里的水气、露气自是同类之物,难以区分开来,故为 “一气”。所以气味相投谓之 “沆瀣一气”。

宋·钱易 《南部新书·戊集》: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说的是唐代读书人崔瀣,进京赴试,榜上有名,心中十分高兴。可是,他不久听人议论说,自己能考上,是因为主考官叫崔沆,二人是同姓师生关系,名字的意思也差不多,所以开玩笑说他俩是 “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崔瀣根本不认识考官崔沆,人们这样说,他真感到十分冤枉。

后来,“沆瀣一气”也就传用开来,意指互相勾结、臭味相投。宋·王谠 《唐语林·补遗》有详载。


猜你喜欢

  • 彭通

    明广东南海人,字万里。力学工诗。洪武四年由儒士举。授给事中,参劾、封驳均严明。九年,转监察御史。久之,升山西布政司参政。寻致仕。

  • 戴名世《四书朱子大全》告成。

    据戴钧衡《南山先生年谱》。

  • 一目数行

    同“一目十行”。《西湖二集.商文毅决胜擒满四》:“〔商辂〕后来渐渐长大,读书识字,便出口成章,一目数行,下笔磊磊惊人。”清 钮琇《觚賸续编.英豪举动》:“熊公 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几於中堂,鳞摊诸卷於上……手操不律,一目数行。” 见“一

  • 王家屏

    【生卒】:1538——1603 字忠伯,大同山阴(今属山西)人。隆庆进士。授编修,预修《世宗实录》。万历时,历官侍讲学士、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参预机要。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十九年王锡爵省亲归乡里,遂为首辅。推诚秉公,百司执事,一无所挠。性忠诚,

  • 公叔

    战国时韩国大臣。韩宣惠王时,与相国公仲争用事,不得宠。韩襄王十二年(前300),太子婴死,遂拥立公子咎为太子。襄王卒,咎即位为釐王,他遂居公仲之上。 【检索公叔 ==>】 古籍全文检索:公叔     全站站内检索:公叔

  • 通济镇

    (1)在四川省彭州市西北部。面积74.4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通济场,人口2000。清嘉庆年间兴场,因其地处“三河七场”之中心,湔江喜良渡口之要津,取“四海通济”意命名。1949年为通济乡,1958年为通济公社,1983年改乡,1990年置镇,1992年思文乡并入。盛产蒜薹、

  • 河帅

    清朝河道总督之别称。

  • 羞与为伍

    同“羞哙伍”。《后汉书.党锢传序》:“桓 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 见“羞与哙伍”。《后汉书党锢传》:“逮桓灵之间,主政荒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

  • 韦绶

    【生卒】:?-822 字子章,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历任太子诸王侍读、礼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甚得穆宗恩礼。(,参见《新唐书》) 【韦绶作品 ==>】 

  • 张祥河丁母忧在籍,本年著诗名《白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