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李渔《饭粥》

李渔《饭粥》


李渔
  【原文
  粥饭二物,为家常日用之需,其中机彀,无人不晓,焉用越俎者强为致词?然有吃紧二语,巧妇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为喝破,使姑传之媳,母传之女,以两言代千百言,亦简便利人之事也。
  先就粗者言之。饭之大病,在内生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爨者,必无是事。然亦有刚柔合道,燥湿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饭之美形,无饮食之至味者。
  其病何在?曰:挹水无度,增减不常之为害也。其吃紧二语,则曰:“粥水忌增,饭水忌减。”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度数。如医人用药,水一盅或盅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数。若以意为增减,则非药味不出,即药性不存,而服之无效矣。不善执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饭常苦其多。多则逼而去之,少则增而入之,不知米之*全在于水,逼去饭汤者,非去饭汤,去饭之*也。*去则饭为渣滓,食之尚有味乎?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于酒也。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咀乎?故善主中馈者①,挹水时必限以数,使其勺不能增,滴无可减,再加以火候调匀,则其为粥为饭,不求异而异乎人矣。
  宴客者有时用饭,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予尝授意小妇,预设花露一盏,俟饭之初熟而浇之,浇过稍闭,拌匀而后入碗。食者归功于谷米,诧为异种而讯之,不知其为寻常五谷也。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行此法者,不必满釜浇遍,遍则费露甚多,而此法不行于世矣。止以一盏浇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露以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与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难辨,故用之。
  【注释
  ①中馈:《易经家人》:“天攸遂,在中馈。”指妇女在家主持饮食等事。

译文
  粥和饭这两样东西,是家庭平日生活的必需食物,做饭的原理谁都知道,还用我多费言辞吗?但是有要紧的两句话,巧媳妇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我不妨代她们讲出来,将来婆婆教给媳妇,母亲传给女儿,以两句话替代千言万语,也是一件简便利人的好事情。
  第一句话先从粗略的方面来讲:煮饭的大毛病是内生外熟,不是煮得太烂就是烧焦了。煮粥的大问题,在于米沉在下面,上面只有清汤,像糨糊一样。这是火候不均匀引起的,只有最笨拙的人才会弄成这样,稍会做饭的人,一定不会这样。但也有煮的饭软硬合宜,粥干湿适中,看着好看,吃起来却没有味道的。问题出在哪里?在于没有节制地用水,增减没有根据规律。
  要紧的第二句话就是:煮粥的水忌加,煮饭的水忌减。米用多少,水就相应用多少,这是有一定比例标准的。就像医生煎药,一盅水还是一盅半,煎到七分还是八分,都有一定比例的,要是照自己的意愿增减,不是药的味道没煎出来,就是煎太过,失去药性了,服用也没有效果。不善于做饭的人,用水没有标准,煮粥就担心水太少,煮饭担心水太多,多就舀掉,少就添水。不知道米的精华都在米汤里面,沥掉饭汤,等于把米的精华也都沥掉了。精华去掉,饭就成了渣滓,吃起来怎么会有味道?粥煮熟后,水和米混合得很好,就像米酿成了酒一样,担心太稠又加上一些水,就像在酒里掺水一样。加了水,酒也就成了糟粕,那味道还能喝吗?所以善于做饭的人,加水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分寸,做到恰到好处,再加上火候均匀,那么做粥做饭,不求出众也能与众不同。
  宴请客人有时要用饭,一定比家常吃的饭要精美一些,怎么使它精美些呢?让它有香味就可以了。我曾经给媳妇出主意,预先准备一盏花露,在饭刚熟的时候浇上去。浇过后盖上盖子闷一会,拌匀以后盛到碗里,吃的人都以为是米好,以为是什么奇特的品种,不知道只是寻常的米。这办法我珍藏很久,今天才跟人说。用这种方法时,不一定要整锅浇遍,那样很费花露,这办法就不能普及了。只用一盏浇一角,够客人吃的就好了。花露以蔷薇、香橼、桂花做的最好,不能用玫瑰,因为玫瑰的香气客人容易辨别出来,知道不是谷物本身所有的。蔷薇、香橼、桂花三种花的香气和谷物的香气比较像,令人难以分辨,所以适宜采用。



猜你喜欢

  • 大马金刀

    形容摆出很大的架势。《歧路灯》五六回:“骑着骆驼耍门扇,那是大马金刀哩,每日上外州外县,一场输赢讲一二千两。”《儿女英雄传》二七回:“褚大娘子此时是乐得眉开眼笑,要露出个娘家的过节儿来,只管让,把个姑娘让急了,低声说道:‘你怎么这样糊涂?你瞧这如何比得方才

  • 阎王好见,小鬼难当

    并列 比喻下属比长官难对付。《官场现形记》19回:“‘~。’旁边若有人帮衬,用一个钱,可得两钱之益。”△用于官场交际场合。

  • 来之邵

    字祖德,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举进士。元丰中,授监察御史。哲宗即位,为利州成都路转运判官,入为开封府推官,迁殿中侍御史。与杨畏合攻苏颂、范纯仁等,乞进用章惇、吕惠卿等。绍圣初,劾吕大防。章惇为相,擢侍御史,进刑部侍郎。因事出知蔡州,卒。蔡京为相,赠太中

  • 板浦镇

    即今江苏灌云县北板浦镇。《清一统志海州》: 板浦镇 “有盐场。为商贾辐辏之所”。1913年于此置灌云县。1948年灌云县徙治大伊镇。 在江苏省灌云县北部。面积78.8平方千米。人口6.1万。镇人民政府驻板浦,人口1.3万。古濒黄海,居民以盐业为主,因多板房而得名。旧为海州辖地

  • 刘伯玉

    南朝宋时人,本衡阳王刘嶷第二子。后废帝元徽元年出继刘铄,封南平王,后官至给事中。升明二年(478)谋反被杀。(,参见《南史》) 【刘伯玉作品 ==>】 

  • 吕高

    【生卒】:1505—1557明镇江府丹徒人,字山甫。嘉靖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至山东提学副使,转太仆少卿。嘉靖初与陈束、王慎中、唐顺之、熊过、任瀚、李开先、赵时春为八才子。以大计罢归。有《江峰稿》。

  • 右三部检法司

    官署名。金代置,属尚书省。主管兵、刑、工三部法律事宜。设司正二员,掌披详法状,秩正八品;检法二十二员,掌检断各司取法文字,秩从八品。 【检索右三部检法司 ==>】 古籍全文检索:右三部检法司     全站站内检索:右三部检法司

  • 栖真岩

    在今湖南祁阳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81祁阳县: 栖真岩 “上容千人,内一窍通明出泉,可灌田”。

  • 都水庸田使司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三品。设于顺帝至元二年(1336),掌种植稻田事,置司平江(今江苏苏州) 。至正十二年(1352),又于汴梁(今河南开封)置司。设庸田使、副使、佥事等职。

  • 上洪州

    明永乐五年(1407)属谅江府。治所在唐濠县(今越南北部海兴省美豪)。辖境相当今越南海兴省部分地。宣德二年(1427)以后地入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