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的网友点评
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查看作者详细介绍赏析
wéi xiàn shǔ zhōng jì shè dì mò dì yī shū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译文注释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的诗词大意
读书如仅以过目成诵来显示才能,是最不中用的了。眼看明白了,心却匆匆而过,人心只有一个,要应接诸多事物,哪里能够应付得过来,就像看台上的美女,看一眼就消失了,与我又有什么帮助呢?古往今来能够过目成诵的人,哪一个能比得上孔子?读《周易》到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百几千遍,书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讨越明显,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越没有止境。
虽然生知安行的圣,还不放弃像平庸之辈一样孜孜不倦地勤奋学习。
苏东坡读书不采用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到四更,老吏苦的,东坡却依旧毫无倦意。
难道因为一过就是记,便了却其事!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不读两遍,终究也没留下什么佳作。
并且经过就背诵,又有无所不读的缺陷。
就是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最为,而《项羽本纪》中,又因为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最为。
反复阅读,让人欣喜,让人悲泣,都在这几段内。
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是不懂事理的笨汉!另外,还有一些不伦不类的传闻故事,粗劣的戏曲作品,以及低俗诙谐的打油诗词等,也过目不忘,就如同厨房内的破烂柜橱一样,臭油坏酱全都放在里面,他的肮脏也不能忍耐。
*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