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借寇恂

借寇恂

《后汉书.寇恂传》载:寇恂曾为颍川太守,颇著政绩,后离任。建武七年,光武帝南征隗嚣,恂从行至颍川,百姓遮道谓光武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恂”为地方百姓挽留良吏的典故。唐 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内史称张敞,苍生借寇恂。”


【典源】 《北堂书钞》 卷七十六引晋·司马彪《续汉书》:“ (寇恂) 入为执金吾。颍川盗贱群起,上谓恂曰:‘独卿能平之耳。’恂至颍川,盗贱悉降,百姓遮曰:‘吾愿借寇君一年。’” 《后汉书·寇恂列传》:“明年,从车驾击隗嚣,而颍川盗贼群起,帝乃引军还,谓恂曰:“颍川迫近京师,当以时定。惟念独卿能平之耳,从九卿复出,以忧国可也。’……即日车驾南征,恂从至颍川,盗贼悉降,而竟不拜郡。百姓遮道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乃留恂长社,镇抚吏人,受纳余降。”

【今译】 后汉寇恂曾为颍川太守,政绩卓著,后调入京师为执金吾。后颍川盗贼又起,光武帝对寇恂说:“颍川离京师很近,应及时平定。看来只有你能去平定,虽然你现在已任九卿,为了国家再去一次吧。”寇恂赶到颍川,盗贼全部投降,但未任寇恂为太守。当地百姓拦住道路请求:“我们向陛下再借寇君一年。”光武帝才将寇恂留下。

【释义】 后以此典称颂地方官吏有政绩,受人爱戴挽留。

【典形】 河内之借、怀仁道并遮、借寇、借寇恂、遮道更借、州人借留、河内之请、借淮阳寇。

【示例】

〔河内之借〕北周·庾信《周柱国长孙俭神道碑》:“河内之借,寇恂更惭谒帝; 交州之请,士燮还著上表。”

〔怀仁道并遮〕 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褒德符新换,怀仁道并遮。”

〔借寇〕 唐·杜甫《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宠渥征黄渐,权宜借寇频。”

〔借寇恂〕 唐·元稹《授马总检校天平军节度使制》:“由是罢征黄霸,复借寇恂,诚阻急贤之心,姑务从人之欲。”

〔遮道更借〕 唐·王维《魏郡太守上党苗公德政碑》:“官吏百姓等或守阙乞留,或遮道更借。”

〔州人借留〕 唐·白居易《乔弁可巴州刺史制》:“州人借留,廉使置奏。既因会课,宜及陟明。”


猜你喜欢

  • 泥名失实

    拘守空名,不求实际。宋 程大昌《考古编.诗论九》:“夫其本圣言而推之者,尚破碎如此,其他何可泥名失实而不敢加辨也欤!” 并列 徒守虚名,不讲求实际。宋程大昌《考古编诗论》9:“夫其本圣言而推之者,尚破碎如此,其他何可~而不敢加辨也欤!”△贬义。凡死抱着空名,不

  • 长安道

    【介绍】:崔颢作。一作《霍将军》。此诗记叙豪门权贵虽然气势之盛如火之炙手,却不知一旦失势便如火尽灰灭。或谓此诗可能是讥刺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的依势弄权,专横跋扈。

  • 吕孟湖

    在今山东微山县境。《明会典》卷197载:“赤山湖、微山湖、吕孟湖、张庄湖四湖相连,长八十里。”《清一统志·兖州府二》:吕孟湖“其西为赤山湖、微山湖,东为张庄河(湖),又东接峄县之韩庄湖,实一湖也,今通谓之吕孟湖”。今通称微山湖。

  • 一片至诚

    诚心诚意。《儿女英雄传》一回:“圣人望下一看,见他正是服官从政的年纪,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偏正 指诚心诚意。《儿女英雄传》1回:“圣人往下一看,见他正是服官从政的年纪,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褒义。用于描写赤诚之心。

  • 《秦既并灭六国》

    原文秦既并灭六国,专有天下,罢侯置守。艾子当是时,与秦之相有旧,喜以趣之,欲求一佳郡守。秦相见艾子,甚笃故情,日延饮食,皆玉醴珍馔。数日,以情白之。相欣然谓曰“细事,可,必副所欲。”又数日,乃曰“欲以一寸原。”艾子曰“吾见丞相望之,然又日享甘旨,必谓甚有

  • 小元祐

    即“端平更化”。 【检索小元祐 ==>】 古籍全文检索:小元祐     全站站内检索:小元祐

  • 剑气冲星

    同“剑气凌云”。唐 刘兼《登郡楼书怀》诗之二:“琴声背俗终如是,剑气冲星又若何?”太平天国石达开《白龙洞题壁》诗:“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红。”

  • 耳食

    《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司马贞《索隐》:“言俗学浅识,举而笑秦,此犹耳食,不能知味也。” 自己对事物没有真知灼见,却欣欣然于人云亦云,此犹以耳代口,要品尝滋味是不可能的。后因以

  • 通家世谊

    见“通家之好”。清无名氏《定情人》:“先君弃世太早,小侄年幼,向日~,漠然不知。” 【检索通家世谊 ==>】 古籍全文检索:通家世谊     全站站内检索:通家世谊

  • 卫武公

    借指年高而谦恭之人。唐杜牧《寄宣州郑谏议》诗: “五言宁谢颜光禄,百岁顺齐卫武公。”●《国语楚语上》:“楚左史倚相谓申公子舋曰: ‘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 “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 闻一二之